
冰冷的考场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我经历了无数次考试。但是,三十年前所经历的那场特殊的考试,让我终身难忘。因为,这次恢复高考考试的结果又一次改变了我人生的命运。一九七七年,我还在下乡所在地——黑龙江省北安农管局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我经历了无数次考试。但是,三十年前所经历的那场特殊的考试,让我终身难忘。因为,这次恢复高考考试的结果又一次改变了我人生的命运。一九七七年,我还在下乡所在地——黑龙江省北安农管局锦河农场宣传科工作。
这年八月十三日到九月二十五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议,经过四十五天的争论,在邓小平的干预下,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十月十二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消息传到我们农场,知青们高兴极了,一阵阵暖流涌动在心中。
当时,由于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很多(全国有570万人),所以,黑龙江省决定先进行初试筛选,合格者再参加高考。我由于年龄的关系,差点与这次高考擦肩而过。当时黑龙江省规定,老高三知青年龄放宽到30岁,将我这个31岁的老高三知青挡在了外边。所以,我没能参加高考初选考试。看到身边的知青战友兴高采烈地备考和参加筛选考试,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尽管如此,机关里的下乡战友求我帮忙补习数学,我还是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由于我的这个情况带有普遍性(因为生日晚,上学时比其他同学大一岁),经过向上反映,上级又紧急通知我们这部分人,可以直接报名参加高考。这时离正式高考只有半个月的时间了。
那时,我已经是儿女双全的父亲了。想到高考可能不仅改变我的命运,同时也可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我就有一种豁出去了的力量。根据我的优势,我决定报理科学校。在农场小平房阴暗的灯光下,伴着年幼儿女(女儿三岁、儿子半岁)和妻子的熟睡声,我彻夜疯狂地开始复习荒废十年的功课。十五天里,我竟然把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和语文因为在宣传科工作的关系,相信日常积累不复习)溜了一遍,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高考的时间终于到了。时间定在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七、十八日两天;考试科目有数学、语文、政治、理化(理科)或史地(文科);考场设在逊克军马场,离我们场部200多公里。
在考试的前一天,场部专门安排大客车送我们这些考生到逊克军马场参加考试。来到军马场大约有二三百人,都是来自北边各个农场的知青考生。我们这些年龄大的考生显得有些与众不同,男的一个个胡子拉碴的,有的甚至用草绳子扎腰带,透着一股豪气;女的一个个蓬面垢头,甚至有的还带着吃奶的孩子,令人唏嘘不已。场部临时决定,让几个带小孩的女知青住到幼儿园。
考场被安排在场部学校,这里就算是条件最好的了。由于正值冬季最寒冷的季节,每个教室都安着一个用汽油筒改装成的炉子。这种炉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热得快凉得也快。
十二月十七日上午八点三十分,我们进到考场的时候,屋子里由于刚刚生火,显得很热乎。可是,等到监考老师讲完注意事项、我们开始答题的时候,炉子就凉了下来。监考老师赶快往炉子里添柴火,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炉子犯风倒烟,教室里很快变得烟雾弥漫,呛得我们睁不开眼睛,直咳嗽。我们只好要求不要再烧炉子了,以免影响答题。
没有了烤火炉子的教室温度很快变得和室外一样冰冷,达到零下二十多度,我们每个人都冻得手脚发麻,需要时时用哈气暖手,才能写字。
第一科数学考完以后,学校赶紧找人修炉子,可是还是冒烟,又不能临时换地方,最后只好在开考前烧炉子,先让屋子暖和起来,可等我们考生进入教室的时候,屋子里仍然弥漫着烟尘。之后由于不再添柴火,炉子开始变凉,室温终于和外面持平了。
就是在这样炼狱般冰冷的条件下,我参加完两天的考试。考完最后一科,监考老师抱歉地对我们说,炉子一直好烧,不知道为什么,这两天犯风倒烟,真对不起大家。
这真是一场中国考试史上绝无仅有的考试,在那样冰冷的考场里,我们这些考生是在用自己的热血书写答案和理想,我们是在用另一种悲壮书写历史。我有幸经历了这场特殊的考试,我也为自己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感到荣幸。
后来,当我坐在大学温暖的阶梯教室里,静静地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会时时想起高考那一幕,它让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
今天,这一页似乎已经翻过去了。但是,当我在电视里看到,农村许多孩子还在阴冷的教室里上课、做作业和考试的时候,我想,这一页可能还没有完全翻过去,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能彻底翻过这一页!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ongshanshui.com/html/sanwen/xiud3s60yyr.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