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湾

沁水湾

东户散文2025-07-11 15:24:01
沁河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喷涌而出,穿山越岭,一路奔腾,直指太行山南麓,迎着逶迤的孔山,突然来了个大回环,又破斧一击,冲向广袤的大平原。于是,这昔日水乡泽国,就是今日物阜粮丰、春光满园的沁水湾。沁水湾犹
沁河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喷涌而出,穿山越岭,一路奔腾,直指太行山南麓,迎着逶迤的孔山,突然来了个大回环,又破斧一击,冲向广袤的大平原。于是,这昔日水乡泽国,就是今日物阜粮丰、春光满园的沁水湾。
沁水湾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随便打开一页,里面的任意章节、段落、字句,都会让关注的目光在此长久地停留;沁水湾又像一部哲学,这里的峡谷、崖壁、坑洞、河道,都蕴含了太多人文自然的奥妙;沁水湾更是一幅精美的水墨画,山水画宗师、沁园春词牌、“北国都江堰”等无不在这幅画卷上浓墨起舞,重彩流芳。沿沁河溯流而上,太行山中有一座灵空山。山中有一股清泉从半山崖的一个山洞里奔涌而出。传说,它从灵空而来,是灵空山净化了的灵空之水。
沁河又名沁水,全长458公里,在济源市五龙口镇冲出太行山大峡谷进入济水之源的济源,然后迂回东去,汇入黄河,是黄河中游最大的支流。
沁河据说有三个源头。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沁水“三源奇注,经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沁河在山西沁源县郭道镇境内与赤石桥河、紫红河交汇,故曰“三源奇注”。南流至交口村时有白狐窑河从东汇入,在河西村又有狼尾河从西汇入,至中峪乡又汇入了西川河,故曰“又南汇三水”。同时一路上又多有两岸溪涧不断注入,故曰“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
沁河落差高达1048米,又有“小黄河”之称,但是,这里的水清澈、明亮、丰沛、甘甜。一方水域靓景,春水带花、夏水纳凉、秋水含情自毋庸多言,即使是在北国冰封千里雪飘的季节,它也是冰清玉洁,琅琅作声。这时候,漫天龙鳞扬在桃都山上,便山舞银蛇;落在这婉转的沁河湾,便倏然而逝。山铸竖琴,水流韵律,猕猴撩拨,蜡象弄舞。这皑皑境界也只有灵空之河才能修炼得来。
沁河给这里冲出了一个丰饶肥沃的冲积扇平原,使其成为“泉甘土肥草木茂,时看梨枣堆满筐”的鱼米之乡。在这片屡遭水患的土地上,滔滔沁河水没有忘却其滋润大地、养育苍生的使命,浇灌出了五龙精米、马村酥梨等地方名优特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沁河文明日益积累,将一座接一座的城镇集市连缀起来,逐渐连缀成联结三晋和中原的一条文化带,一条漫长的遗产长廊……
与沁河水息息相关的,是济源市五龙口镇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区域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00米左右,最高水温达101℃,储量丰富,年开采量达120万立方米。这里地热温泉据说是我国内陆水温最高、水质较好的氯化物、硫酸盐、钙钠质医用地热温泉。温泉水中含有3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应治疗20多种疾病,是一汪激发生命活力的“健康之水”。
沁河则以它长久的耐力无声地期待,期待着一个诗画浪漫时代的到来。沁水湾,一个以生态文明为代表的沁河水资源开发项目,正走向历史的前台,走出记忆的家园。
五龙口:人称“北国都江堰”
济源人治水由来已久。说起治水,2000多年前建于沁水湾的一项水利工程是绝对不敢绕过的。它,就是秦渠枋口,人们又叫五龙口。秦渠枋口按现在的说法叫五龙口水利设施,是的,它应该称为水利设施。从秦皇二十六年至今的2000多年中,它作为水利工程的作用从未被淡化。只是到了近代、现代和当代,它的文物和旅游价值才渐渐凸显。为了让沁河发挥更大的作用,公元前221年,沁河两岸的人民在太行山沁河出山口,创修沁河水利工程。因渠首以“枋木为门,以备蓄泄”,得名枋口堰,百姓俗称秦渠枋口。它开创了隔山取水之先河,也是我国最早利用水流弯道原理修建的水利工程之一,不淤不塞,利泽至今,因此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文物价值,同时也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水利科学的重要实物,可与都江堰媲美,因此又被誉为“北国都江堰”。
秦渠枋口由五条水渠组成——利丰渠、广济渠、永利渠、大利渠、小利渠。五条水渠蜿蜒于沁水湾,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每个渠首的进水口又有吞水状龙首石雕,故曰五龙口,又名五龙头,位于济源市区东北的五龙口镇即由此而得名。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一项治水工程中流淌出的是水,也是记忆。流水不断,时间也如不断的流水冲刷洗濯着记忆的家园。在公元225年至1568年这1300多年的时间里,劳动人民修缮秦渠枋口治理沁河,成为一场裨益千秋的“接力赛”。
三国魏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河内郡典农中郎将司马孚奉诏重修枋口堰,“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门”,改枋木门为石门,工程历时两年。公元590年,隋开皇十年前后,怀州刺史卢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流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溉泻卤,民赖其利”。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秦渠枋口引水灌溉之利,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旱时能浇,涝时能排,两岸草茂粮丰……沁水湾应该庆幸,沁河流域枋口灌区地理管辖的上级职能部门在岁月更迭中不断变换,主管领导也是“岁岁年年人不同”,但不变的是,历任官员守土有责,薪火相传,都把治水当作真正的“为民办实事”——
唐宝历元年的河阳节度使崔弘礼、唐太和七年的河阳与怀州节度使温造、元中统初年的怀州总管谭澄、元中统二年的河渠提举王允中和大使杨端仁、元天历三年的怀庆府同知阿合马、明嘉靖二十五年的河内县令胡玉玑、明隆庆二年的怀庆知府纪诫……
治水功臣的名字大多已模糊漫漶得只剩下几个文字符号,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一脉传承的“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却深深镌刻在枋口石壁上,渗透于泠泠作响的水流中——
公元811年,“河内之人无饥年之虑”。公元825年,“于秦渠下辟荒田三百顷,岁收粟两万斛”。公元833年,秦渠枋口堰“溉济源、河内、温县、武德、武陟五县田”。公元1259至1260年,“民有不饥”。1261年,秦渠总长达670里,经济源、河内、孟州、温县、武陟463处,灌溉田地3000余顷……
凿于广利渠渠首上游14米处的三公祠石窟是为纪念明代济源三位治水有功、爱民如子的知县而修的。明万历、天启年间,心系百姓安危、情牵黎民疾苦的三任济源县令史纪言、石应嵩和涂应选,先后开凿了永利、兴利等渠。清嘉庆年间,人们在永利渠闸上建三公祠,以作纪念。三公祠依岩凿洞,形如石窟。在三公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