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六大古代水利“遗址”
曹娥江是一条千百年来繁衍了我们百官儿女的母亲河,这条贯穿上虞全境,穿镇而过的曹娥江古名舜江又称剡溪、上虞江,为表彰东汉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节而易名为曹娥江。江水把全镇分为江东的百官与江西的曹娥,东西两
曹娥江是一条千百年来繁衍了我们百官儿女的母亲河,这条贯穿上虞全境,穿镇而过的曹娥江古名舜江又称剡溪、上虞江,为表彰东汉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节而易名为曹娥江。江水把全镇分为江东的百官与江西的曹娥,东西两岸分别有百沥海塘、萧绍海塘挡潮防洪。曹娥江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大寒尖西的尖公岭,上游名剡溪,广聚天台山、四明山、会稽山山涧清流,下游古称舜江(今称曹娥江),长200多里,自南向北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出峡谷,过盆地,经平原汇人杭州湾,直达东海。
曹娥江进入上虞境内已是大江的下游。境内长69公里,流域面积649平方公里。以百官龙山为界,龙山以上俗称舜江,南向水流湍急,盆地起伏连绵,群山郁郁葱葱。龙山以下至三江口,俗称前海,其北,俗称后海(即今杭州湾)。北去水流平缓,平原绿野无垠,滋润万顷农田。大江流经之地青山绿水,茂林修竹,风光秀美。曹娥江欢腾着穿过古老的百官逶迤北淌,给两岸平添了几许美景。曹娥江流淌着古老的百官繁荣与沧桑,寄托了上虞几代人的希望与梦想,续写着不朽的故事。岁月沧桑,历史给我们今天的百官留下了六大古代水利“遗址”。
百官的第一个古代水利“遗址”:“虞甬运河”。浙东古运河,也叫杭甬运河,指的是杭州钱塘江与宁波姚江之间,有几段互相连接的运河。它西起杭州三堡,经钱塘江、萧山、绍兴、上虞、余姚、鄞州、宁波至镇海,是当时浙江二十条高等级航道之一。
浙东古运河百官段,史称“虞甬运河”。始于百官后郭的“赵家堰”,沿百官河到达三棚桥稻草堰,进入驿亭镇西陡门村,至长坝流入余姚。全线长约16公里。虞甬运河,古称“马渚横河”,开挖年代不详,但从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来看,800多年前,虞甬运河已开通。
清光绪年间,虞甬运河疏浚了百官街河至龚家路和后郭至里外岸二河段。民国37年(1948),上虞县政府抽调1936人疏浚了百官至横衙弄经梁家山至小越堰头段河道,标准是挖深3市尺,拓宽至9市尺(1988年《上虞县交通志》)。后来由于市政建设需要,古老的百官河被填埋、改造成了人民路,虞甬运河改道,从西横河流经梁家山再进入驿亭镇西陡门村,至长坝流入姚江。真正的虞甬运河成为了“遗址”。
百官的第二个古代水利“遗址”:“百沥海塘”。百沥海塘南起百官街道龙山头,向西北经大坝头、赵家、中利、前江、施家堰、裴家、西华、吕家埠、赵村、黄家堰、贺家埠、谭村、塘湾、花宫,经沥海,至夏盖山西麓止,长39.73公里。
据民国十四年(1925)《浙江省史地记要》记载:“上虞海塘百四十里。属海防塘。甃石坚完,谓之莲花塘。起于唐玄宗时。”又据清同治元年至五年(1862—1866)刻印的《塘工纪略》载:“百官前江后海……后海塘纂风学字号起至乌盆字号止,石塘4706.6丈,字号236个……前江塘后郭王家坝添字号起到张家埠会稽上虞交界竟字号止,柴土塘5820丈,字号291个,又补立碑号百官龙山脚绮字号起至后郭王家坝最字号六丈止,柴土塘806丈,字号41个。”
这里所指的前江塘和后海塘,是今百沥海塘和浙东海塘的前身。前江塘原先全是土塘,经不住洪潮袭击,时筑时毁。到清雍正五年(1727),修建了修圣恩寺前460米长的石塘,接着又在道光三十年(1850)和咸丰九年至十一年(1859—1861),前江塘先后又砌石长192.9丈。1949年上虞解放时,百沥海塘前江段堤身高仅2至3米,塘面坍缺,护坦冲刷,塘湾附近深槽紧迫,塘脚石塘裂缝,赵家村前石塘突肚,沿塘居民,惊慌不安。
解放后,政府采用国家投资、农民投工的办法,对百沥海塘进行加土加高、石塘附土、抛石护塘等措施。1973至1984年,从百官龙山头起到余塘下一段海塘外移,还向上游延伸125米,建成重力式的混凝土灌砌条、块石塘793米。1981至1992年,先后加固立交桥至中利村的三段提防,在1990年、1992年的特大台风洪水中,为保护百官市区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如今,曹娥江出海口已拦起了堰桥,曹娥江已成为内河,百沥海塘也改造成为十八里景观长廊,昔日的百沥海塘成为了百官古代的水利“遗址”。
百官的第三个古代水利“遗址”:“百官坝”。百官坝,也称百官堰,又叫龙山堰。它位于百官街道南端,曹娥江东岸,即在今龙山旅社一带。百官坝始建于何时,不得而知。不过从南宋嘉泰年间已开通虞甬运河的史实推测,百官坝也应在这个时候已经存在。据清《上虞县志校续》记载:清咸丰初年堤上已设有旱闸四门,逢秋潦江涨加板筑土以固防江水进入。是曹娥江西面萧曹运河贷船过坝进入虞甬运河东行一个重要的防洪和交通枢纽。坝全长165米,光绪年间重修。
旧时浙东运河进入上虞境内形成南北二条航线,南线是“四十里河”、“姚江”,北线即是“虞甬运河”,该坝与梁湖坝同处曹娥江东侧,一南一北,分别是南线运河与北线运河的两个口门。当时航船过此坝,沿百官街河北行至交界桥,折东向前,经驿亭直抵姚江。
晚清以来,陆运兴起,水运趋疏,清末民初,过坝船只多装载缸、坛、甏等杂货。民国前期,也有不少小吨位船只过坝。1950年,改称“舜江码头”,1962年,曹娥江洪水泛滥,旱闸被冲毁后,坝废,改为堤塘。百官坝从此成为了百官的古代水利“遗址”。
百官的第四个古代水利“遗址”:“百官大坝”。百官大坝遗址,位于百官江东路建设大厦向西40米的音乐喷泉处。它曾是虞甬运河上虞段起点,包括广济涵洞和大坝两处水利设施,是清代百官重要水利设施遗址。
广济涵洞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四月。当时由于废湖为田的原因,进入清代以后,残存的夏盖湖蓄水甚少,灌溉困难。为了解决虞北农田的灌溉问题,百官谷、王、季、糜四姓富户捐资万元,上报宁绍台道段光清,要求兴复水利。段光清欣然同意,而且捐出俸银,于咸丰七年(1857)在赵字号塘内建造广济涵洞,开凿新河,并引曹娥江水入内河。广济涵洞有2孔,孔径宽分别为1.5米和1.6米,高分别为1.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ongshanshui.com/html/sanwen/xidduf5tr1t.html
上一篇:双休日的温暖-耗子
下一篇:我想起了印度圣雄甘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