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后土 皇天后土掩苍生,阴阳两界共天地莫说埋骨须桑梓,笑谈人间凡俗事——题记车穿过那片坟茔地,就离小城不远了。公路两旁,一座一座的坟冢,连成了片。放眼望去,密密麻麻,苍... 散文 2025-09-13 0
在奇谭中窥见人生 看长篇小说是一件需要体力和耐心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叙事略显平淡的作品。或许是个人喜好的问题,我始终不喜欢读村上春树,即使是他脍炙人口的《挪威的森林》,我也是断断续... 散文 2025-09-13 0
流浪的季节 生命只是一个过程;爱情仅是一种方式;从不渴望天上会掉馅饼,土里会长出黄金,只脚踏实地的生活,就像小草,永远装扮大地之绿色;只从内心深深地相爱,就像长青藤,永远没... 散文 2025-09-13 0
百牛渡江在蓬安 确确实实,我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描绘那如此壮观而又如此壮美的场面了,因为那场面只能体会,难以描绘,那就是蓬安嘉陵江上最浪漫的休闲家园太阳岛与月亮岛上的生态奇... 散文 2025-09-13 0
夜空下的心界 夜很深,蝉螂声并没有停息,这样安静的夜也变得吵闹,走下床,因为在床上紧闭着眼很是难受!失眠得这般无可救药的辗转反侧不如起来感受夜的静谧与吵闹!走出门,抬头看看天... 散文 2025-09-13 0
忍冬 犹记得,年少轻狂的岁月里,常视红与绿为恶俗之色,春节见到乡村封的满眼对联福字,口中不言,心中暗讽,怎一个“俗”字了得。如今反思,一个叛逆者的心胸,未曾经历人情事... 散文 2025-09-13 0
情醉天沐 天沐真的太美了!人们的一句感慨,便勾起了我心中对天沐的神往。恰好这次宜春日报社举办的“在高考和中考的日子里”征文颁奖笔会在天沐举行,接到报社发来的邀请函,我便欣... 散文 2025-09-13 0
这个五月的心绪 只要是鲜活的生命,每每的五月,总会留下些许思绪的。或绵长,或支离。也许因为时节的框约,五月的思绪总是有所类同的。这大约就是思维对季节的认知。然而,今年的五月,却... 散文 2025-09-13 0
崂山 崂山巨石能擎天,石下妖洞万万千。八仙天庭搬救兵,雷劈巨石除凶顽。此首民谣既说出了崂山的奇特,又说出了崂山自古多妖魔鬼怪,不然古代的蒲松龄老先生为什么要在太清宫写... 散文 2025-09-13 0
禁忌 敬过菩萨的酒,被你不加思索地倒掉。正月初一日的生活垃圾,则虽被你扫到了一块,却决不清理到户外去。春种时,你宁可独自劬劳,而执意不让女人下地播种。刚出门即发现忘带... 散文 2025-09-13 0
我想回到那个小屋 熟人都说我是大器晚成者也,因为我毕业的时候已经26周岁了。但这都是因为我天生的愚笨,考了三年的大学才考上,所以毕业的时候就晚了。而这个年龄的人已经是谈婚论嫁,而... 散文 2025-09-13 0
生命原本就是一种商品 不知道什么时候,喜欢上了逛菜市场。今天黄昏,独自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菜市场的人群里,好像少了一点什么似的,可是又说不上来,因此索性让自己在那里打圈儿。或许有人会问菜... 散文 2025-09-13 0
相遇、相知到陌路 湛蓝的天空上几朵白云在任其的舒卷,倾诉着自由的味道。阳光也灿烂的在四围说着生命的美丽,让你的感官觉着灵魂的轻盈。透着一片盎然的生机,你飘飞着,和刚刚绿了的树枝,... 散文 2025-09-12 0
忆石幢 那是1950年的春天,我才十三岁,随二大伯到宝坻城关北街表姨家探亲。一进城,突然看见一个直上直下的大石头柱子,我问二大伯那石柱子是啥?二大伯告诉我那是“石幢”。... 散文 2025-09-12 0
油灯事件 “扔一把笤帚占一把碾子”,这不是一句普通的俗语,在70年代以前的农村农民都是用过这样方法占过碾子。那时农村没有电,吃的米面都靠石头碾子石头磨加工。一个屯就那么一... 散文 2025-09-12 0
献给妈妈的歌 《献给妈妈的歌》,这首歌,我们都很熟悉,可是在这样的年龄听,却和童年是别样的情怀。做了妈妈,才知道妈妈的苦和累。尤其在那样的年代,想让自己的孩子吃饱穿暖,是一种... 散文 2025-09-12 0
插队的日子:吃肉 那时,在乡下吃一次肉就如同现在的小孩过年,前几天就激动起来,就盼望起来,心里就开始美滋滋地想着肉的味道,胃里还会时不时的条件反射起来。乡下吃肉的日子屈指可数,过... 散文 2025-09-12 0
爱一生醉一世 狼月啸风,笛残崖边,是谁一直静坐在月头,叹江边,是谁的眼泪滴流在花开之时,万花惆谢。理不尽忧愁,剪不断思念。我举步不定,踌躇不决,叹一气,清江绿山皆枯竭,是否还... 散文 2025-09-12 0
下一个明天 就是那个秋天,夜变得那么缠绵,不知前途在何方,不知未来在何地。就是天亮以后,不见爸爸妈妈的身影。未来,变得那么遥不可及……这就是发生在贵州一则真实的故事,那是在... 散文 2025-09-12 0
踏遍青山,故乡最美 去采访郭云龙先生,带着一种为历史留点资料的使命感。因为郭先生那年(2001年)已经86岁高龄,而且已经很难再拿起相机拍照了。如果不拍一则关于他的专题片,作为电视... 散文 2025-09-1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