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的智慧

给予的智慧

贬洁杂文2025-12-28 07:18:43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猎人带着两个儿子,住在深山里,以打猎为生。一天,老猎人有要事外出一阵,留下十来只熟野兔和一副弓箭,分别交给了两个儿子,要他们看家,有空打打猎,补充一下可能不足的食物。素知两个儿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猎人带着两个儿子,住在深山里,以打猎为生。一天,老猎人有要事外出一阵,留下十来只熟野兔和一副弓箭,分别交给了两个儿子,要他们看家,有空打打猎,补充一下可能不足的食物。素知两个儿子射艺精湛,百步穿杨,老猎人叮嘱他们要相互照顾,便放心地上路了。
谁料,半月后老猎人回来,却意外地发现,两个儿子都惨遭横祸。一个面黄肌瘦,横躺在家门口,已经气绝;另一个不知去向。后来在离家数里的一个山洞里,老猎人发现了失踪的儿子的弓箭、草鞋和斑斑血迹。很明显,儿子已经葬身于豺狼虎豹之口。
原来,老猎人走后,失去管束的两个儿子为一点小事互不相让。两人都年轻气盛,谁也不肯向对方低头,以致大打出手后决裂。一个拿着父亲给的兔肉,耀武扬威般在一旁大吃大嚼,丝毫不顾忌自己同样饥肠漉漉的兄弟。另一个大怒,拿着父亲给的弓箭,忍着饥饿,勉强提起精神走向山林。结果,前者吃完兔肉后无以为生,数日后,饿死在家中。后者打猎时遇到一只花豹,虽然他身强体壮,又有丰富的与野兽斗争的经验,但由于饿得发晕,体力虚弱,在搏斗中丢了性命。
老猎人的本意,是要两个儿子一起吃饱之后,同心协力打猎过活。可是,他的儿子却没有一点容人之量,鼠目寸光,关键时刻不肯把食物分给兄弟,害他死于豹口,也害了自己的性命。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哲理:做人一定要有博大的胸襟,应乐于助人。正如常言所道,“予人方便,自己方便。”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甚至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不仅被世人所唾弃,也会使良心遭受谴责,到头来还是害了自己。
但是,在生活之中,有一些人凡事以利字当头,用自私狭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邻家孩子上了名校,他们嫉恨地寝食不安,想得到一点点资助怕比登天还难;同事炒股发了笔财,他们便在背后热嘲冷讽,蜚短流长,失落得连帮忙请个假都不乐意。几千年来的小农意识,使这些人“宁可远处千金,不愿近邻一两”。对这些人而言,快乐不是自己在物质或精神上收获多少,而是可以比旁人神气多少优越多少;痛苦也并非来源于悲惨的遭遇本身,而是他人突如其来的财富和好运。甚至,失恋带来的痛苦还不如看到闺中好友嫁入豪门那样如鲠在喉、气急败坏。生活往往在这样的无知中变得黯然失色。
商海上流传着一个经典的问题:“如果你赚一百元的同时合伙人赚一万,合伙人亏一百的同时你只亏一元钱,两者之间你该作出何种选择?”自己赚钱当然最好,哪怕只有一百。但问题的症结在于,某些人恐怕宁愿自己亏一元钱,也不愿眼睁睁地看着一万块落入别人的口袋。事实上,作出这样的选择,只会让你总共损失一百零一块纯利润。当然,你可以从别人损失了九千九百的窘境中寻找一点安慰。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你还是没有赚到钱。用不着因为别人赚得多而心里不平衡,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赚钱,很多人赚得甚至比你合伙人更多,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再者,你如肯自己赚一百,而让人赚一万,象你这样的好人,任何人都愿意跟你合伙,你等于赢得了很多友谊和商机;如果你一直眼红别人赚的钱,宁亏也不让人赚,谁还愿意跟你合作?最后,只好象故事中的那个儿子,不肯分肉给兄弟,自己也因为缺少兄弟的弓箭而无以为生。
拿赚钱来作个比方,也许并不十分恰当,但为人处世,的确需要有善于予人的胸襟。红尘滚滚,世道艰深,我们谁都不可能万事不求人,仅仅依赖自己或家庭的努力而生活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可能来帮助别人,如同帮助我们自己。在太平盛世,给予穷人钱财,给予富人快乐,给予失足者慰藉,予灰心者鼓励,给予奋斗者援手,给予所有跟我们同样正直善良的人希望和祝福,将会使我们赢得社会的尊重、心灵的安详和强大得所向披靡的人脉。予人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盗名欺世,而是一种胸襟,是一种高瞻远瞩、饱含智慧的胸襟,引领着有将才的人们平步青云。
“尽可能帮助你的朋友们成功,这样你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哲人的告诫虽然简短,但却蕴涵着意味深长的成功奥妙。予人者,人恒予之。苟能如此,人生旅途定能左右逢源,一路凯歌高唱。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