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无声
佛家说,色为色相,身是皮囊。留存于世的红楼一梦,以它探究人性情理的博大胸襟而为人喜爱,其解读与衍生作品亦层出不穷,此《惜春纪》另辟蹊径,不是续梦,不是解梦,更不是圆梦,而是别梦了。夜深该入梦的时分,偏
佛家说,色为色相,身是皮囊。留存于世的红楼一梦,以它探究人性情理的博大胸襟而为人喜爱,其解读与衍生作品亦层出不穷,此《惜春纪》另辟蹊径,不是续梦,不是解梦,更不是圆梦,而是别梦了。
夜深该入梦的时分,偏偏清醒,而这一醒,便实实跌入了如茧自缚的梦魇里,到底是梦还是醒呢?这开篇便起的悲音,实足如迎头走近被撞响的大钟,轰鸣声先是镇摄耳膜,然后便丝丝扣入神经,任时光轮转,文气贯穿之处,那余音始终在头脑中萦迴不去。
“原应叹惜”,这最小的惜春,确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末笔,是该叹息,还是该爱惜、珍惜,由人思绪发散开去。虽在《红楼》中,写给惜春的笔墨不多,那身量尚小的身形,感觉常陪衬于金玉的影子里,但性格与命运的共同体早已铸就了。
《惜春纪》刻意改换了秦可卿的身份,并补足了惜春的来龙脉去,便使她和她们的命运从开始便步入了造化的捉弄里。她一出生就设定在了一个巨大的悲剧中,继而从这悲剧中萌芽,开花结果。
越美丽的女子,越是温柔多情,便越多无法摆脱的悲凄,爱着,痛着,醒着,醉着,直到将那美艳的皮囊抛去,化为淤泥,仿佛才可如蛾般冲破了困住周身上的茧,摆脱了生的虚无,摆脱了消身蚀骨的疼痛,摆脱了满口如刺的苦涩,连同那万般的罪孽一同抛下,仙羽而去。
也许有一天,故事的本身会被遗忘,常被记忆起的是那文字间无法忘怀的人性探知的过程,而过于执着于结果的人无法摆脱这过程的痛楚,往往被他们忽略掉了的才是最真实的东西。
如果说宝玉历尽爱海情天,才能够打开心结跳脱红尘而去,那么惜春便是生下便具有了静默始终的佛性。繁华热闹和清净无为,注定的冷热遭遇。
写这样的文字需要多少定力!安意如写了,怀着的是一颗怎样勘破世事又能够游离于悲苦之外的心。
我们在她细心描绘的影像里,看到了自己不曾经历的,不忍经历的,不能经历的人间百态,又似乎可以与他们心有灵犀。谁无爱恋,谁无悲喜,谁无忧思呢?无论遭遇的是似水的柔情,还是清冷如冰,演绎的必是凡间的故事,哪个故事里你看不到自己的影?
大旨谈情,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还是人情,情情相关,在这一点上,《惜春纪》与《红楼》一脉相承,因情传递,入事入理。
安意如有对人性敏锐的洞察力,又不卑不亢,亦远亦近,出入凡尘,有禅心禅意。《惜春纪》文字动人之处不是来源于辞藻,而是她那热肠古道、悲天悯人的情理,你可以不屑于一个人有天赋的灵气,但你又怎么能够拒绝一个人自身沉静历练之后而获得的广博的阅历呢?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如此年轻,却仿佛真的“是那个站在华丽幕布后面,阅尽缘起缘灭花开花谢世事沉浮沧海桑田,却又难得保持着赤子之心的人。”
《惜春纪》不是热闹的文字,常常可以听到雨滴在叶间流动转而落在石板上的声音,微微和着心的颤动。心悸无声,无声处仿佛有声,这是给懂得爱与珍惜的人静静读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ongshanshui.com/html/zawen/x6d5i5u12mm.html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