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字碑下
无字碑下,埋藏着一代女皇武则天。站在梁山上,俯瞰乾陵,宛如那个仰卧的盛唐女子,在起起伏伏的走势中,既盘踞着叱诧风云的雄伟气魄,又展示着美艳坚韧的灵气秀丽。这里,埋葬着两个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
无字碑下,埋藏着一代女皇武则天。站在梁山上,俯瞰乾陵,宛如那个仰卧的盛唐女子,在起起伏伏的走势中,既盘踞着叱诧风云的雄伟气魄,又展示着美艳坚韧的灵气秀丽。
这里,埋葬着两个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帝王合葬陵墓。当地老百姓称它为“姑婆陵”,足见在民间,武则天的地位远胜唐高宗。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能够把“男尊女卑”踩在脚下,成为一代女皇,武则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一块是武则天为唐高宗歌功颂德亲手写就的“述圣碑”,洋洋洒洒5000余字;一块则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碑无一字,只有武氏一人。千百年来,风雨沧桑,无字碑以其种种传奇色彩,引得后人驻足碑前,浮想连篇。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由她进入宫闱开始,至拥江山入怀之前,历尽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她的美貌、智慧、狡诈、狠毒,以及卓越的领袖魅力,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毁誉参半。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人,几经沉浮,能在男权主义的政治漩涡中脱颖而出,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在她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选能用贤,破除阶级观念,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以瘦弱的双肩扛起了大唐近半个世纪的重担。她晚年改唐为周,打破了封建制度男尊女卑的世界观,将文武百官尽收智囊之中,这是多少英雄好汉望尘莫及的奢望,她用她的智慧、能力、谋略与胆识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毛泽东这样评价武则天: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宋庆龄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的皇帝比许多男人当得出色,面对辉煌的盛唐,没有人能够诋毁武则天的能力。于是有人就关注起了女皇的私生活,有人说她蛇蝎心肠,残害骨肉;有人说她淫荡后宫,收养男宠;有人说她重用酷吏,滥杀无辜……得与失、苦与乐、荣与辱、悲与喜、贡献与索取,似乎武则天的每一项功绩都伴随着选择与放弃,矛盾与指责。
于是,才有了无字碑的种种猜测。
关于无字碑,后人流传几种说法,第一种是:武则天自认为自己的功高德大,用文字难以表述。第二种是:武则天自知自己罪孽深重,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是:聪明的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功过还是留给后人去评说吧!第四种是:儿子唐中宗李显面对篡改了李唐江山的母亲,没法评说功过,只能立了一块无字碑。不论这几种说法是哪一种,武则天都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谜团与疑案。
一块无字碑,留下一页空白,千秋功过任人评说,比起那些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更加彰显一种女性的从容和大度。秦汉以来,帝王将相,哪个不希望死后树碑立传?他们的胸怀和肚量,在“无字碑”下,似乎一个比一个显得小男人气。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后人除了赞佩她的铁腕豪情,亦倾慕她的聪慧敏俐,妩媚动人。史载,武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14岁的武氏就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她凭借她的美色周旋于两任皇帝之间,凭借她的才能获得皇帝的千般宠爱。《全唐诗》里,武则天的一首《如意娘》诗云:“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小女人的温婉娇俏、柔情若水跃然纸上。
无字碑下,埋藏着一代女皇的喜怒哀乐和功过是非。历史将一切完美、恩惠和所有的机遇统统赐予了这个女人,透过那高高的无字碑,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平凡的女性几经挣扎的艰辛历程,也看到了一个女人过人的聪明才智和权术,看到了她敢于与天子比高低的胆识与谋略,看到了她敢于蔑视男尊女卑的思想与观念……
武则天,这位美丽而坚韧的盛唐女子,正以她鲜活的情感世界,引领后人穿越史料文字的冰冷,遐想无限。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ongshanshui.com/html/sanwen/zdf3f37762g.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