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里的那双眼睛

天堂里的那双眼睛

恸哭流涕散文2025-07-05 07:26:13
天堂里的那双眼睛,是父亲的眼睛。无论我走到哪里,父亲都在默默地注视着我,伴我前行。父亲生前有没有读过《三字经》、《弟子规》和《名贤集》之类的“中华经典”,我不得而知。但回忆父亲生前的为人处世以及对我们
天堂里的那双眼睛,是父亲的眼睛。无论我走到哪里,父亲都在默默地注视着我,伴我前行。父亲生前有没有读过《三字经》、《弟子规》和《名贤集》之类的“中华经典”,我不得而知。但回忆父亲生前的为人处世以及对我们兄弟姐妹的训育,我想,父亲是深受那些“中华经典”熏陶过的。
父亲从小就成了没娘的娃。幼年丧母,又没有兄弟姐妹,加上祖父据说又是个极其懒惰的人,父亲从小就学会了自立。他十几岁就开始跑江湖,从挑夫到小贩,从帮工伙计到主理裁缝,直到布行的二掌柜。他历经艰辛,就在生活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全国解放了。于是,父亲便回到家中干起了裁缝的老行当。
父亲是个热心肠的人。记得有一年,乡里的几间中学组织学生到我们村子附近的山上参加植树。那一天,天气很热,太阳晒得人直冒汗。父亲便交代嫂子多煮点开水泡茶,方便学生解渴。嫂子有点不情愿,说:“又不是来帮我们家干活,他们渴了关我们什么事?”父亲听了很不高兴,说:“你难道没出过门,不知道出门人的难处吗?这些学生在我们附近干活,渴了不来我们这里讨水喝,难道要大老远的跑回家里去喝不成?”说得嫂子羞愧地低下了头。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这是父亲生前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高中毕业后,我没有考上大学。经乡教育组一位辅导员的推荐,我到本村一所分校当起了代课教师。尽管我的教学成绩一直不错,但平心而论,那个时候我的工作责任心并不是很强。尤其到了圩日的时候,常常是布置一大堆作业给学生后,便独自跑到圩上去跟一帮哥们玩耍。父亲知道后,批评我说:“你要么不做老师,既然做了,就要做好来,别误了人家孩子的前程。”
“要么不做,既然做了,就要做好来!”父亲当年这句朴朴实实的话,后来竟成了我工作的标尺。无论走到哪个岗位,我都尽职尽责,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
父亲生性耿直,一生以诚待人。虽然大半辈子过的都是贫困日子,但在村子里却极受人尊敬。村里的大事小事,凡有断结不了的,只要父亲出面,一般都能调停。个中原因,主要是父亲办事公道,从来都是帮理不帮亲。
“人无信而不立”,父亲常常教导我们,做人一定要讲信用,做事情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据说文革的时候,曾有工友来撺掇父亲一起去批斗他们的老东家,结果挨了父亲一顿臭骂。父亲说:“东家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凭什么要去批斗他?做人怎能这么不讲良心?!”说得那位工友面红耳赤,再也不敢吭声。
正是受了父亲的这些影响,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尤其是走上领导岗位以后,父亲教给我的“正直,诚信,公平,淡泊”的处世原则令我受益匪浅。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总有许许多多的同事和朋友默默地关心和支持着我,给我勇气,催我奋进。
如今,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能感觉得到天堂里那双关注的眼睛。父亲,您就放心的安歇吧!您的教诲,儿子已经永远铭记在心。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