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豪!百侯之后

自豪!百侯之后

婴孩散文2025-08-05 21:47:13
前几日,老家广东大埔县的亲属来溪作客,带来一本书,记载老家大埔县百侯镇的历史文化--《人文白侯》。看过之后,才知道自己原来是百侯之后,对自己的祖居与祖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提起祖籍,最初是在文化大
前几日,老家广东大埔县的亲属来溪作客,带来一本书,记载老家大埔县百侯镇的历史文化--《人文白侯》。看过之后,才知道自己原来是百侯之后,对自己的祖居与祖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提起祖籍,最初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才有了印像,那时候学校里总是要填一些表格,上面有家庭出身、祖籍等……从那时起才知道自己的祖籍是广东省大埔县的,至于其它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因为父亲在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出外谋生,新中国成立不久,又和母亲一起参加支援大东北建设来到东北。这么多年了,也没有回去过,只是在前几年父亲和弟弟一起回了一次老家,父亲回来后讲来一些关于老家的事情,才粗略知道了一点自己的祖籍原来是个才俊辈出之地,我们杨家在当地更是有名望的大族。不仅出了名震京华“一腹三翰林”,而且获得“同榜三进士”、“同榜十秀才”、“父子四进士”、“同堂七魁”的美誉。
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镇,位于广东省大埔县东部。百侯旧称“白侯”,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杨之徐倡将“白侯”的白字头上加一横,改为百字,意预“白侯辖地,出百位封侯”之吉意。从中可以看出先祖对这片土地的期望。
百侯先祖是于宋末的大迁徒中来到百侯的,拓荒开疆,繁衍生息。百侯之地,人文蔚起、才俊辈出。为粤东著名的“文化之乡”。自明末后,百侯文风鼎盛,科甲仕宦,联翩继起,翘楚埔邑,阖郡震惊。其中杨姓获得“一腹三翰林”、“同榜三进士”、“同榜十秀才”、“父子四进士”、“同堂七魁”的美誉。仅明清两代就有翰林5人,(杨姓3人),进士23人(杨姓16人),举人134人(杨姓94人)。近代的科技精英灿若星河,出了科学院院士杨文彩,将军政要、贾商巨子、文人墨客更是数不胜数。
我们杨氏家族在百侯镇的名望很高,在清朝时考中进士的杨姓就有16人,其中三人是钦点翰林,也就是有名的“一腹三翰林”。其中杨缵绪最为有名,杨缵绪,生于康熙丁丑年(1697),他的父亲就是把“白侯镇”改为“百侯镇”的杨之徐。杨缵绪10岁能文,25岁举进士,殿试二甲46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改吏部员外郎,浙江道监御史,协理陕西道事。
甲辰年(1724)年,杨缵绪钦命顺天闱监试,四月因焦弘勋一案正直不阿,革职回里。(注:焦弘勋,陕西人。清庄亲王博果铎的管家。深的庄亲王信任,间有侵渔,为同事忌。后亲王死,府中恨焦者,设法激小王迁怒,欲斩之。时杨缵绪任刑部御史,认为其所犯属盗,不当斩,故与小王抗礼。秉公执法,不附不阿,惊动京师。)甲寅年(1734)年,受广东省大司马鄂弥达、大中丞杨公,大方伯甘公聘用,为粤秀书院掌教。
乾隆元年(1736),特旨征召,以知府起用,初任甘肃阶州、庆阳府知府,后任江苏松江府知府、广西桂林府知府等,在桂林任知府期间查除冤案,万民称赞办案如神,称为再世包公。(1748)年,调泗城府、兼摄南宁府等,(1757)年升浙江分巡行金(华)衢(州)严道,陛见热河,蒙天颜温语,奖励以“三朝旧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高宗南巡,杨缵绪对称旨,擢陕西按察使,(注:清代主管弹劾一省官员过失的长官,正三品。)疏请编查保甲,会巡道巡行各属,实力稽查,已收实效。在任三年,悉心平反,多所昭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告老还乡,诰授通议大夫。享年75岁。
“一腹三翰林”的另外两位是杨之徐的另外两个儿子,也是杨缵绪的同胞兄弟,一位叫杨黼时,一位叫杨演时,杨黼时雍正十三年举与乡,乾隆元年(1736)考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记名以御史用。(散馆:明清时翰林院设庶常馆,新科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馆学习,三年期满举行考试后,成绩优良者留馆,授以编修、检讨之职,其余分发各部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乾隆三年(1738),曾到山西主持考试,秉公办事,选取的皆为当地有名的有识之士。八年大考后,改授湖北黄梅知县,清白自矢,政简刑清。后因患病,辞官在家,享年八十八岁。
杨演时是杨之徐的第七子,乾隆三年(1738)年登举,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不久即告假归家,闭门讲学。他自撰一副对联:“容膝易安,且喜藏书万卷;力田有获,何如教子一经。”反映了他热衷与教书、提掖后人的人生态度。
在这里不能不提的是“一腹三翰林”他们的父母,在当地有关他们轶事到处流传。清朝康熙年间,百侯村有个文人杨之徐,中举前常往茶阳城里树玉堂书院访师会友。偶然在一连数天的午间闲步中发现院外树下晒着一张草席,阳光下那草席间隐隐约月现出龙形的影子。出于好奇,他特寻访了晒席人,是位姓的老人。起初老人不愿说,后来才告知,因有一女不但生的丑陋,且年近十八了还经常遗尿,老伴死得早,不得老父为之洗席晾晒。杨之徐听后问:“千金可许人家?”饶父答“这样丑女,有谁可要。”事后,杨之徐打听确实如此,很想亲眼见一见。他得知这丑女会来院摘荔枝,就暗中偷看,当姑娘爬上树忙于采摘时,他来到树下,看那姑娘时,似觉她脸豆皮,又好似身上龙形。亲眼看过后,他不嫌丑陋,娶了饶氏为妻,据说饶氏出嫁那天,茶阳发大水(洪水),淹没城墙,人们说是龙母出行。饶氏贤淑无貌,生了三个儿子都高中翰林,“一腹三翰林”传为佳话。
饶氏的三儿子杨缵绪当时官至全国四大杀生衙门之一的陕西按察使,御赐诸侯剑。但他清正廉民,爱民如子。母亲饶氏,是位知书达理的人,给杨缵绪的教益很大。传说,一年按察母回乡探望,取道江西卢陵,途至吉水地带。忽报前面有一群人列队拦路,当头一个,擎起“天下第一”大牌,高喊“来往人等,过此境地,文官下轿,武将下马。”按察母令停轿,传话问道:“何以挡道?”此时有个绅士摸样的头人十分神气,傲慢地打着官腔说:“此乃贵地,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进士,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理所当然。”按擦母听后一笑,传话回答:“隔河两岸各一天,十里阔地无关;各乡各姓不同祖,怎比我一腹三翰林!”拦路之众听后吓得立即让路,列队送行。
杨缵绪为官清正,告老还乡时,两袖清风,没带回什麽金银珠宝。村里人都说他做了一辈子官,却没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