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

河水

妙姿散文2025-08-13 02:14:46
一天,陈侯召见大夫叔易,问他:“现在大将军之位空缺,我有左右将军二人:一人跟随多年,英武善战,我很了解他;另一人由中尉举荐,听说很有才能,但是他显现出来的才能还及不上他流传的美名。你觉得哪一个更适合呢
一天,陈侯召见大夫叔易,问他:“现在大将军之位空缺,我有左右将军二人:一人跟随多年,英武善战,我很了解他;另一人由中尉举荐,听说很有才能,但是他显现出来的才能还及不上他流传的美名。你觉得哪一个更适合呢?”
叔易回答:“大王英明决断,知人善用,鲜有过失,且臣对这二位将军的了解远不如大王,怎么能在您面前信口胡说呢?”
陈侯挥挥手说:“先生只管说就是了。”
叔易躬身说:“遵照大王吩咐。大王觉得,宫苑里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太液池和秦国西面雪山中比大腿还要细的溪流哪一个更大?”
陈侯拍手大笑着回答:“当然是我内宫的太液池了。这池塘开掘花费了千万个奴隶五年的功夫;里面有荷花成千上万朵,但所占面积还比不上美人脸上的小痣;请最好的船夫来划船一整天也未必能到达对岸。秦国西面是那么荒凉野蛮的地方,听说常有豺狼虎豹,又有沙尘遮天蔽日,怎么能比得上这里呢?”
叔易回答:“确实是这样。但听说浩荡无边的(黄)河水就是从那里发源,就是我所说的细不及股的水流。大王现在觉得怎么样呢?”
陈侯沉默很久说:“但是先生拿来与太液池比较的是水流,而不是宽阔的河水呀。”
叔易说:“确实是这样。但是就像池水的东边和西边都是池水一样,河水的上游和下游也都是河水。大王要比较,就必须比较它们的整体,而不能只看在眼前呈现的部分。两位将军各有各的特点,大王也不能只比较显露在大王眼前的部分啊”
陈侯质疑说:“我要选拔的是大将军,武功、胆识、智谋、气度我能了解和比较就足够了,其余的部分就算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呢?”
叔易笑了笑,说:“滴在一盆水里的墨水绝不会只停留在一个角落,存在一个人身上的缺点也不会只存在于一个方面。若性格太过刚猛,免不了决策会缺乏细致;若武功战胜身边所有的人,说不定也会好战自负;若对自己的生死看的很轻,可能对士兵和百姓就缺少抚恤之心,容易引起动乱。可见,要想准确地了解一个人的某些特点,还是应该全面地了解一个人。更何况作为国家栋梁的大将军,所需要的品质成千上万,又怎么能是这几个方面能概括的呢?”

陈侯接着说道:“就算先生说的有道理,可我的眼界却是有限的。最近能看清眼前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最远能看到河对岸艄公斗笠上纵横交错的纹路,这就很了不起了。但这样的眼界连太液池都看不到边际,又怎么能看清蜿蜒千里的河水呢?”
叔易不紧不慢地回答:“我听说坐在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头顶的一小块天空,奔跑的羚羊可以看见森林里的每一棵树木,而翱翔的雄鹰却能将成百上千动物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这是因为他们所处高度不同的关系。大王你能看到身边的事物,已经比坐井观天的庸人们好很多了,但是要想看清世间万物,这还远远不够。大王必须站在比雄鹰更高的高度上,才能洞悉宫里的每个宫女、朝上的每个臣子、天下的每个百姓的心思。如果大王能做到这点,怎么还会担心任用一个大臣的事情呢?”
叔易接着说道:“但是飞得像鹰一样高的动物又有几个呢?当今天下没有几个人能站在圣人的高度俯视世间的蝼蚁,我自己当然也不能。我们这些凡人能做的,就是知道自己无法站到那个高度。既然无法站到那个高度,就走得尽量远一些。太液池虽大,可以总有边界;河水虽然长,可是总有尽头。等我们用脚步丈量出了它们的长度,那比较它们的大小就像把手伸进袋子里拿东西一样简单了。大王如果认为自己不了解他们,也没有一眼洞悉他们的本事,不妨多花些时间和人手来了解他们。虽然这样不够简单迅速,但是总好过做出错误的判断。”

陈侯认为叔易说的很对,一会儿又皱眉道:“如果他们各自有各自的长处和弱点,都不能达到我心中的要求又该怎么办呢?”
叔易答:“这就是大王您和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区别了。那些种地的农夫能挖的只有自家屋后的田垄,手艺高超的工匠可以建造精美的建筑,有钱的大臣和商人可以开辟巨大的宅邸和园林,但只有大王可以真正掌握这些土地,能够让它们从城镇变成废墟,让它们从沧海变成桑田。既然天下的土地都归大王所有,那么大王就不要把这种权力耗费在修整太液池上,为什么不用来改变河水的流动呢?河水在极西之地从天上流下,是上天的赠予,它并不知道人类对它的要求,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缓,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人类要想完整地利用它,就要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它;需要灌溉的地方就把河道修平,让水流变缓;需要行船的地方就把河道挖深,把河面拓宽;决堤的地方就加固;分流的地方就挖渠。二位将军各有优缺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王您除了能够发现他们,为他们找到合适的位置之外,更应该做的就是按照您的要求引导他们,影响他们,逐渐让他们顺遂您的心意。这样过不了多久,您就会收获两名担得起大将军的栋梁之才,不是也比您在这二人中作比较要好的多吗?”
陈侯听完叔易的话很高兴,对着叔易拜了一拜说:“先生已经也可称得上栋梁之才了。”

记录史事的人说:“叔易作为谏议大臣,能够敢于向国君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勇,能够使自己的想法被国君所接受,这是智;陈侯作为国君,能够遇事向大臣求教,这是贤,能够虚心接受大臣的建议,这是明。有这样贤明的君主的智勇的大臣,国家昌盛,百姓安乐那是早晚的事了。”
不同意史官看法的人说:“听到了与接受了,接受了与做到了,本来就有很大的差别。叔易所说的道理自己不一定能做到,叔易做得到的事情陈侯未必做得到。就算都做到了,所需的时间也是无法估算的,到时候又到哪里去找叔易和陈侯这样的人来做这些事呢?这大概就是天下永远没有办法真正安定的原因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