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魂

女儿魂

弹簧秤散文2025-12-09 22:51:28
一作为山地的小记者,总免不了要搜罗新闻,2004年的春天,就有朋友告诉我,你写了那么多的稿子,怎么就不见你采访县水保站那一帮子女将呢,前不久,省、市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又通过了五期“长治”工程,从1990

作为山地的小记者,总免不了要搜罗新闻,2004年的春天,就有朋友告诉我,你写了那么多的稿子,怎么就不见你采访县水保站那一帮子女将呢,前不久,省、市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又通过了五期“长治”工程,从1990年到如今整整14个年头,水保站这一帮子女将的事迹,恐怕你是用三五篇文章也写不完的。
她便向我说起一个周月霞。
你知道凡是咱凤县人,包括到凤县工作的人,说起凤县的历史,没有不气壮如牛,炫耀咱这古凤州,如何历史悠久,曾管辖过周围诸县;在这儿闻名的古栈道上,三国诸葛亮又如何由此出兵伐魏;抗战期间三五九族又如何在此突围,徐海东将军如何率领红军过凤县等。又无不眉飞色舞地说,咱这儿地处祖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又是嘉陵江的源头,如何气候宜人,山清水秀,资源丰富。地上产凤椒、凤党、木耳、天麻、灵芝数不胜数;地下藏金、银、铅、锌、铜林林总总,而且还拿出诸如王勃、王维、杜甫、陆游、汪元量、王士祯、林则徐、老舍、矛盾等古今有名文人的诗文来佐证。
但毕竟咱这儿是山区,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灾害较多,近20多年中,就经历了1981、1990年的两次大水灾。这两次水灾给凤县人敲响了警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搞生态治理,让荒山成林,让坡地变平,让江水变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摆脱靠天吃饭的苦日子。就在这一年,咱县被国家长委定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开始干起了“长治”工程。
周月霞就是1990年从“三尺讲台”调到了县水保站。一年接一年地干起了“陕南人均一亩田”、“长治”二、三、五期和“水保国债”等等的工程。
她是山里生、山里长的人。刚开始,30多岁的年纪,从不怕“冬战三九,夏战三伏”的艰难,每周男同志下三四天乡,她也下三四天乡,“三伏”烈日下,规划、放线、守在工地指导,脸上不知脱了多少层的皮。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顺口溜形容她和水保站的人:“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卖炭的,仔细看,原来是咱水保站的。”“三九”天,任冰天雪地,她仍和男同志一样,到施工现场放线、指导、复查,验收。一年年就练得爬山如走平地,连村组干部也赶她不上。
山里人居住分散,往往一个村就拉开十几里,占了几面坡,她这人干起活来心狠,上一次山就想多干一些活儿。有时连随着一起上山的村里人也饿得撑不住了,说:“不早啦,咱们下山吧,吃了饭再干。”她却只顾箭步如飞地朝另一块地里走。随行的村干部只好跟着她,一直感到饿的前胸贴后背才肯下山。
斗转星移,鱼尾纹不知不觉爬上了她的眼角,冷不丁头上也有了白发。可她养成的脾气改不了,尤其是到了工程最较劲的关口,她便干脆带上馒头背上水,盯在工地。在山上,她就像有使不完的劲,一会儿教这个埂坎如何打,一会儿给那个说黄泥地和沙土地的埂坎为何要求高低不同的道理。冬天里验收,她也是那样不知乏、不嫌累地干,从山上下来,鞋就冻成了冰靴子脱不下来,她索性要来棉花套子先包在膝盖上。
2002年元月,凤县水保站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工程验收。一连七八天,大家天不明就出发,回来已是星月当空。这天,她与许小军、闵立宪一行踏着冰雪,冒着寒风,早早来到凤州镇苍坪村。干着干着,周月霞隐隐觉得腹痛,她先是强忍着,直到后来被同行的人发现,才被搀扶着下了山。在村支书家里,她吞下止痛片打算继续干,谁知疼痛越来越紧,送到县医院诊断,才得知患了急性胰腺炎,连夜被送到市中心医院,做了胆囊摘除。从医生口中她方知,此病主要是因长期饥饱无常所致。医生警告说,你这身体可要注意调养,千万不敢马虎,可一遇到工作,她就由不得不朝前扑。
2003年秋,凤县上下大搞花椒建园,周月霞和大家一样起早贪黑考察苗源,了解各村计划,为确保花椒成活率,每天5点多钟就赶到苗圃组织起苗,又以最快的速度装运到就近的村子,先后为治理区10多个村子调运苗木60多万株;她又是个心细的人,包抓西庄小流域,看到两户群众用地膜种花椒成活率高,她便很快写了简报,供流域区的人们参考学习。她还经过深入调查,写出了题为《开发五荒,加快治理水土流失的步伐》的调查报告,使凤县陈家湾流域治理“五荒”的经验广为传播。难怪最近,大家将她评为流域治理先进个人。
可面对采访,周月霞却说起省劳模、老支书王永杰对自己的感染。她说,她总也忘不了“长治”三期她在酒铺村抓点时,60多岁的王永杰天天晚上开会发动群众,白天又和水保站的人上山搞计划,在老支书的带动下,连70多岁的老人也上了治理工地,经过努力,终于使这个点成为有名的“长治”样板。
她又说,各行各业的知识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最初搞“人均一亩田”和二三期“长治”,主要靠“人海战术”,那时只要拿三根竹竿就能放线。可是到了五期工程,就成为机械施工,用水准仪放线,而且要求人人从规划到竣工验收的所有程序都得精通。自己没学过水利专业,全靠向年轻人学。

这是秋日一个晴朗的上午,宋玉霞和站上的老职工胡险峰照例来到三岔村。
三期“长治”工程开始后,站上改二期工程实施中集体下乡抓工程为包抓工程的办法。宋玉霞和胡师傅包抓南片的南星、三岔和温江寺三个乡镇。“长治”工程虽被称为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由国家出钱,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山里“陡坡田”为“水平田”,使农民告别人背、肩扛的原始生活状态,走生态农业之路。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十分困难,常常需要耐下性子,作“磨破嘴,跑断腿”的准备。
从春天开始,他们常常一下乡就一个礼拜不回家,轮番进行发动。接着,又是整天爬山搞规划。如今,几个点的工程已经开始,他们还要不停地到现场去指导修地打坎。这时节,正是山里万物孕育果实的时间,“大红袍”花椒已经开始采摘,山上的核桃、苹果枝繁叶茂,让人忍俊不住地想去触摸。
走了半天的山路,宋玉霞已是汗水淋淋,她便建议胡师傅在眼前一棵浓绿的核桃树下歇歇脚。谁知身子刚刚触到了树身,就听“嗡嗡”地叫声传来。
“快,小宋,马蜂!”说时慢,那时快,富有长期野外工作经验的胡险峰迅速脱下外衣,护住宋玉霞和自己的头,跑向一处深草中藏起来,就这,宋玉霞头上已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