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里的诗情画意
岭里,是一个无论在历史和现在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村庄。岭里,又是一个有着美丽传说的村庄。相传五代十国的时候,在杉洋乡通往白溪、溪门交叉的溪岭下有一户姓谢的人家。有一天,从宁德霍童来了一个算命先生,刚到白
岭里,是一个无论在历史和现在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村庄。岭里,又是一个有着美丽传说的村庄。
相传五代十国的时候,在杉洋乡通往白溪、溪门交叉的溪岭下有一户姓谢的人家。有一天,从宁德霍童来了一个算命先生,刚到白溪岭头就隐约听到一阵阵小孩的读书声。他循声寻去到了一户人家的草屋前,遇见一位老妪,就问:“婆婆,你家里有人在读书?”老婆婆告诉他,家里只有她婆媳二人,没人读书。算命先生又问:“你媳妇有孕在身了么?”老婆婆正愁媳妇临盆,家中没钱没物,儿子外出求借还没回来,哪有心思同人家多谈,就不再搭理,做事去了。算命先生叹了口气走开了。半夜时分,这家媳妇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满室里还发出一股异香,一家人欢喜不尽。
这孩子刚到三岁,父母就劳累去世了。他和奶奶共度时日,从小就会帮助奶奶做事。他人小,记性却特好,很快就学会了许多诗书。孩子十岁的那年春天,有几个行客和猎人在他家草屋避雨。吃过晚饭,雨停了,满天星光闪闪,一轮新月慢慢升起。人们齐说夜色之美,那孩子听了一时兴起,口占一绝:“初出如钩未上弦,黯然寄在碧云前。时人莫道娥眉小,十五团圆照满天。”众人听了都说好,从此乡亲们就叫他“谢神童”。“谢神童”的名声越传越广。不想,那首咏月的诗传到了福州,闽王听了大怒,说那是首反诗,马上派兵赶到杉洋,烧了神童的草屋,并把他押往福州。
神童被官兵押解路过西洋村,走上新建的大桥,一时兴起,向正在桥上做工的木匠借来墨斗和笔,就在刚建好的桥亭栋梁上题字:“中国有至仁,书同文,车同轨;圣人必得寿,月重轮,星重晖。”官兵命木匠将它刨去,不料字迹屡刨不灭、越刨越明——字迹竟沉入到梁木里头去了。从此这座桥就有了名字,这就是古田至今仍存的名胜古迹——“沉字桥”。
这个“谢神童”,据说就是岭里村的谢氏始祖。但谢氏宗祠里牌匾上写明的始祖是谢陆公,这可就是有据可证的人物了。据谢氏老辈人介绍,明永乐二年,谢陆公来到这里,开荒造田,筑居避世,从此,繁衍了至今二十多代的谢氏子孙。
岭里村地处古田、罗源、宁德三县区交界处,距省城福州130公里,人口三千多人。
它只是一个小村,却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是一个寻根寻梦的好去处。这里收藏了几十座明清以来的古建筑,也收藏了有不少不为人熟悉的历史典故。那些曾洒满欢声笑语的古老庭院、温润如玉透着氤氲历史气息的青石板小巷、依旧甘冽清甜的古井……无不成为记录和传承谢氏宗族生息繁衍的生动卷轴。
岭里历史上地处中衢,商贾云集,商贾们从这里铺着石板的大街小巷走过,取道罗源县,再到福建省府福州,赚得大把大把的银两钞票……坐在年代久远的石桥上小憩,看烟岚暮霭,看黑瓦、白墙、流水、绿树,怀想从这里走过的商贾,感受着时间的无情、历史的变迁,如同穿越了千年时空,恍惚间竟然生出不知此地为何地、今夕是何夕的感觉。而桥下的水,依旧在晚霞映照下中涂抹着胭脂,无忧无虑地轻吟浅唱。夜里,则可能有文士骑着高头大马入梦来,而恍惚间,自己也可能身化农人,挑着担子,痴立在倒影的水潭边,凝视红衣裳的邻家妹妹浣衣……
岭里的“布龙”曾闻名于古田大东地区,它造工精巧。龙身伸缩幅度大,长可至6米,短可至2米,节庆时农人们一旦抡舞起来,观者无不盛赞。当年舞“布龙”的队伍一定从这石桥上无数次走过,踏上这条条青石小巷,带给人们如花般灿烂的欣喜。如今,舞“布龙”成为一种美丽的习俗,但人们看到布龙欢舞的时候却并不多。更多的时候,那蜿蜒曲折又活泼欢腾的布龙只能在谢氏族人的脑海心际浮现了……
在小巷中慢慢游走,看村民在两旁的古老建筑群中间安宁生活,你会感觉到历史的生命在延续。虽然历经风雨飘摇,岭里的古宅却依然保持着翰墨书香。走近81岁的谢锦水老人居住的那座约百多年历史的古宅,发现门楣上题有四字:“吾爱吾庐”,旁边有一副笔力清秀的对联:“春涵瑞霭笼仁里,田拥祥云护德门”。他告诉我们,这是当年盖完房子后主人就请人写下的。岭里的古宅都似这般多半存有书法,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有170多年历史的崇德堂,壁上还有两只奇特的龙头鱼,两边是金光闪烁的鎏金龙,墙上壁画精美。从这些民居的古建艺术中,可以窥见古村昔日繁华的影像,也可以窥见淳朴家风的传承和民俗的沿续,更可以让游客们从这些文明的碎片中窥看到古村清晰的背影、耕读文化的沉淀,感悟其中历史的气息。
这里还有座翠峰山,翠峰山下有个翠峰亭。山上还有个岭里中学。这里的孩子勤勉好学,2008年还获得了全县中考第一名的好成绩。坐在有些残破的翠峰亭里,让光阴放纵似箭。游人们许多酸甜苦辣的人生喟叹,就在这样的放纵中溶解消散。翠峰山什么样的沧海桑田没有见识过呢?但它依然以青葱的山色引导着游人,抚慰着心灵,让人油然而生一股暖流,并在血管里游走,温暖着每一个细胞。
古宅老屋,是一连串链接文化历史的符号,无声地展示岭里独特丰厚的人文景观和古建艺术。但最吸引人们视线的是那座建于清咸丰年间的露天戏台,木雕精美,造型独特,是闽东地区为数不多的古戏台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在1986年就被列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虽然年代久远,却保存完好,轮廓大气、凝重,纵观整体,仍不失往日的气派。当年乡人们在农闲时节或者重大节日时在这里聚集观看,戏台上生旦净末丑轮番上阵,以唱腔的千回百转来诠释人生的悲欢离合,观众们则或欢呼,或拭泪,或击掌,热闹非凡……遥想这一幕,我们也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草根文化氛围当中。
岭里还是革命老区村,1947年5月,古田城工部地下党员林建中、叶宜根等组织了岭里暴动,成功收缴民团14支步枪和一批弹药,并砸开国民党粮仓,向春荒灾民赈济粮食三万多斤,叶宜根还率领32名党员群众组成游击队转战于罗源、宁德、福州、古田、屏南等地,重创国民党反动派,立下了不朽功勋,名垂青史。
在绵长的历史长河中,岭里演绎出了许多动人事迹,经久不衰的文化氛围,古意盎然的人文风物,使人流连忘返。而美丽的胜迹传说,供后人揽胜玩味,直至今日仍为世人津津乐道、口齿生香。
岭里,它静静地躺在历史的角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ongshanshui.com/html/sanwen/x6sf3u4mh2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