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片山

难忘那片山

杞梁城散文2025-07-28 04:03:51
那片山,在与河北交界的内蒙古。山是贫瘠的,没有人们印象中的陡峭与险峻。顺着缓缓的、坑坑洼洼的土坡曲曲折折地上去,就看到四周阔大的一片。近处是稀稀疏疏的村庄,远处是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峦。那片山上,零
那片山,在与河北交界的内蒙古。山是贫瘠的,没有人们印象中的陡峭与险峻。顺着缓缓的、坑坑洼洼的土坡曲曲折折地上去,就看到四周阔大的一片。近处是稀稀疏疏的村庄,远处是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峦。那片山上,零散着一块块土地,也只有在夏天,开着荞麦或油菜的白花、黄花和山上一丛丛的野草一起点缀着这山岭。这时是整座山最有生机与活力的时候。
老崔就生活在这片山中。从十八岁入伍到离开这片土地,前后三十余年。老崔刚入伍时,正赶上新建营房。一群年轻人没有来得及拍打一路的风尘,就投入到艰苦而火热的劳动中。营房顺着山坡一层层盖上去,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垂直距离差出五十来米。山里建房不比平原,山路多,车辆不易进去,大部分工程都是靠战士们手搬肩扛完成的,劳动量非常大。一次,老崔和战友们到远处拉木料,回来时,车在半路上抛描了。老崔让战友坐老乡的毛驴车回家报信,自己独守着木料。山上风大,带着啸声,吹起来能打透衣服。老崔坐了一夜,被冻病了,挂了半月的输液瓶。但是,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劳动。战友们说他死心眼,从车上放点汽油燃着柴草,不是可以暖暖身子嘛。老崔赶紧说,那是公家的,舍不得呀。营房断断续续盖了三年,纵横成排,整整齐齐,而且渐渐高上去,背依高耸的山岭和飘荡着白云的蓝天,看上去,像一部优美的诗章。
也许从那时起,老崔工作的认真劲就出名了。来部队七、八年后,他成了部队的电工,每到傍晚时分,他都到距部队三里外的水泵房给部队水塔充水。这里的天气,暖的时候少,冷的时候多。到了冬天,便冷得出奇。老崔在水泵房放水,一呆二个多小时。傍晚时分,田野一片寂静,山峦模糊了踪影,寒冷黑暗的夜压过来,让人害怕。这时候,是老崔最难熬的时候。有时碰见当地老乡,劝他少呆一会儿,他说,不行,不行。一边说着,就和老乡你一枝烟我一枝烟,一家人一样唠起了家常。
一年过去,又是一年。山无语,草无声。人与自然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象山上的荞麦、油菜花飘散的芳香,质朴,平淡。他默默地生活着,岁月的风霜改变了他的颜色,如山里人一样,粗糙的深红中透着苍黑,连说话也带上了十足的“山”味。他已完全融入了这片山中,成为山中的一员,山的儿子。
当地人对老崔很熟悉,提及他,都说,这人实在,热心,帮别人做事,像自家人一样。山里人家穷,过冬的煤都买不起。那时候,老崔承包了部队的砖厂,效益好,挺红火。当地有个叫老渠的,家里老婆孩子五、六人。每到冬天,老渠和孩子们到窑上拾煤渣。老崔碰上后,给老渠装了满满一车煤,打发他回家了。老崔给老渠说,有困难,言语一声嘛。诸如此类,帮老乡拉土豆,帮老乡给孩子看病,当地人说,象山上的荞麦花数也数不清。
那片山,和老崔一样朴实无华,忠实地守候着这片土地。因为老崔,这片山多了一份精神,多了一份记忆。这里的人,不会忘记他,这里的山,不会忘记他,他永远属于这片山。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