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书已成追忆
看书的兴趣起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可以说是做教师职业的父母之天生遗传。从不识字的幼儿时期,就因为父亲当时的职务(乐山二中图书管理员)之便,对图书馆里的小人书就非常着迷,以致还因为我的入迷而在1957年
看书的兴趣起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可以说是做教师职业的父母之天生遗传。从不识字的幼儿时期,就因为父亲当时的职务(乐山二中图书管理员)之便,对图书馆里的小人书就非常着迷,以致还因为我的入迷而在1957年反右扩大化时救了正准备自杀的父亲一命:那是父亲被隔离数天后的某一天,我想看书的渴望,不顾母亲的反对,六岁多的我悄悄去了父亲的图书馆,边看书边睡着在了他的床上。谁料想,对人世绝望的父亲那天正打算“自绝于人民”时,却看到天真烂漫的我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他不忍心想象一觉醒来的我看到他的“遗体”时会有怎样的恐怖,也不甘心自己看不到孩子们的长大而放弃了轻生,直至历经磨难活到了91岁的高龄才辞世。识字后的小学时期,除了课本,能够找到或借到的所有课外书都看,并利用一切课余或上课的机会看完了四大名著。上中学后又在同学间相互借阅了国外的巴尔扎克、高尔基、马克吐温、屠格涅夫、雨果、泰戈尔、莎士比亚、莫里哀、但丁、歌德、罗曼罗兰、拜伦、海涅、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易卜生、狄更斯等等作家或诗人的作品。看了那么多,能够记得的,或者对自己的人生有启迪的确实印象不深,因为那时候看书的欣赏力不够,理解与思维能力也没深度,再加上社会现实与书本内容的巨大差异,能够从大量书籍中获取的也许仅仅是他们的写作技巧和各历史时期各国度文化的人文情景而已。
成人以后的看书与藏书,即有借鉴与针对性地选择着具有现实题材的书籍来看和收藏,给我印象最深的也许就是这么三本:钱钟书的《围城》、叶辛的《蹉跎岁月》和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
《围城》写成于解放前期,虽然反映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故事,可钱老那幽默、诙谐、深沉、细腻的人物描写和社会揭示,把人类文明中的婚姻观念展览的丰富多彩。特别是他那总结性的名言“婚姻就如‘围城’,城外的人们想进去,城里的人们想出来”更成了千古绝句。只要有婚姻存在,任何社会,任何阶层的人都会从《围城》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就看你自己喜欢或客观地扮演着谁了。
《蹉跎岁月》是与自己同龄又同命的叶辛之作品。虽然我有“先见之明”地知道“上山下乡”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进步而没去响应这个“伟大号召”,可我深切了解同学们上山下乡后的种种遭遇。也曾试图把这“伟大的运动”描绘下来,可开了个头就已经看到了叶辛典型的纪实性小说《蹉跎岁月》。他非常全面地把自己的遭遇加上美好的愿望记录了下来,让人们永远记住了那个耽误了整整一代人的“蹉跎岁月”。
《北京人在纽约》以作者曹桂林自己亲身的经历,极富感情真诚而细腻动人地撰写而成。让我们绝大多数出不了国门的普通中国人真切感受到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富有而强大的国家的真实面貌,也让那些梦想出国的人们知道美国创业的艰辛。此书开头语:“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正是作者在美国数年生活之最精辟的总结。
现今网络时代,看书与藏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里鼠标轻轻一点,“百度一下”就能看到你想要看到的任何书籍。我上网近十年来,几乎不再购书,可阅览从未间断。书籍本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可如今已被“网页”所取代,虽然形式不同,可内容依然,故而,以前捧着书本看的方式已成追忆。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ongshanshui.com/html/sanwen/luddf36u12m.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