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丽江
2002年5月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丽江古城》特种邮票一套3枚,图案分别为“四方街”、“古城清流”和“纳西民居”,同时发行以玉龙雪山为背景的小全张1枚。邮册中的《丽江古城》邮票,勾出了我对彩云之南这片
2002年5月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丽江古城》特种邮票一套3枚,图案分别为“四方街”、“古城清流”和“纳西民居”,同时发行以玉龙雪山为背景的小全张1枚。邮册中的《丽江古城》邮票,勾出了我对彩云之南这片神秘土地的不尽向往。海拔2400多米的丽江古城,在我的想象中就像高原一位典雅的淑女,娇依着玉龙雪山,宁静,美貌,天生丽质,楚楚动人。古城中流淌着潺潺的山泉,空气里飘荡着淡淡的酒香,应该和水乡古镇周庄的韵味差不多。
终于,在2007年迷人的夏季,我在昆明参加完中国医师协会举办的“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研讨会后,借道大理来到了丽江。
精致、紧凑的丽江古城,以其滇西北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令人沉醉的纳西民俗文化,深深吸引了我。当顺着哗哗流淌的清洌溪水,诗意地漫步于五花石铺就的古街上时,我仿佛流连在故乡苏州的山塘街上,感到亲切和温馨。从上游黑龙潭奔涌而下的山泉,绕着古城迂回盘旋,流经千家万户。因了这水的缘故,城内有了数不清的石桥,城池呈现出一派“家家泉水绕诗咏、户户垂杨入画面”的旖旎风光,并有了“高原姑苏”的美誉。
舒心地徜徉在丽江窄窄的街道上,有意识地放慢脚步,好让自己能够看到足够的风景。古城原汁原味地延续着自己本来的面目,一式的土木结构老房子,虽然经历了数百年岁月风霜的侵袭而略显苍老,却依然执著地张扬着自己的华丽与丰厚的人文内涵。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出发,走进一条又一条长街,看到街道两侧各式店铺门前的镏金烫字匾额通常由汉文、东巴文和英文三种文字并书,感觉很有趣味。
在古城一家邮局里,见有精美的《丽江古城》首日官白封和极限片出售,立即让工作人员取出欣赏,激荡的邮心驱使我掏钱买下,并再买了一套《丽江古城》邮票、三枚白封和几枚普票,加贴成符合邮资的两平一挂,给自己寄了一套原地封,留作永远的纪念。
夜幕降临,溶溶夜色下的丽江古城在粼粼波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动人。循着哗哗的流水声,我走进敞开着门扉的“一米阳光”茶楼,在烛光摇曳中落坐于竹椅上,要一壶梅子泡茶,看月光下的小桥流水,悠然小憩。
晚8点准时来到东大街中段的大研纳西古乐会,花140元买一张甲票落坐于前排正中。古朴的舞台上,一字儿坐着7、8位手抱乐器的白髯老翁,大红锦衣,精神矍烁。台前方两位姑娘各操一张七弦琴,台后方三位伴唱姑娘手持檀板静坐椅上,所有演员均为纳西族或藏族。演出开始,乐声悠扬而起,《紫嶶八卦曲》、《霓裳羽衣曲》、《浪淘沙》、《一江风》、《山坡羊》、《步步娇》和《水龙吟》等古乐旋律优雅,古韵盎然。
78岁的宣科是大研纳西古乐会的灵魂人物,被称为丽江的一个怪人。中国音乐史曾经是一部无声的音乐史,正是宣科使无声变成了有声,他挖掘出的《浪淘沙》、《山坡羊》、《水龙吟》等曲子,让我有机会听到了真正的唐音宋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宣科填配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这曲《浪淘沙》,被纳西姑娘吟唱出来饱含了多少思念、怀旧、哀怨与无奈。宣科是个鬼才,聪明之极,又异常自傲,他经历曲折,身上流着多民族的血液,有着贵族的血统,身陷囹圄达21年,终于大器晚成,变成一代人杰。这次有机会与宣科面对面交流,聆听他的一番奇谈怪论,成为丽江之行最大的收获。
古乐会于晚10时半结束,再次来到霓虹闪烁的东大街上,见人头攒动,竟比白天还要热闹。最闹猛的场面就是隔河进行的对歌会,这边的人群唱完一曲,众人喊出“呀索呀索呀啦索”后,对岸立即应和,如此循环往复,此起彼伏,一唱就是几个小时。我挤到最前,和两位纳西女孩并肩而立,成为主力队员,直唱到嗓子干哑,还意趣未尽。
走进丽江,感受别样的民族风情,拥抱快乐的世俗生活,了却萦绕心头多年的“邮旅丽江”的心愿,对我来说真是今生有缘。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ongshanshui.com/html/sanwen/lu33fdddytr.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