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薇》和《离骚》看诗骚传统的异同

从《采薇》和《离骚》看诗骚传统的异同

门吊杂文2025-08-29 04:55:30
题记:承蒙网友小不点给我留言,问我诗骚传统的异同,并举了两个例子《采薇》和《离骚》。说实话,我也不能一下就回答得很全面透彻,经广泛查阅资料,并结合平日的知识储备,试述如下,希望不辜负小不点对我的期望。
题记:承蒙网友小不点给我留言,问我诗骚传统的异同,并举了两个例子《采薇》和《离骚》。说实话,我也不能一下就回答得很全面透彻,经广泛查阅资料,并结合平日的知识储备,试述如下,希望不辜负小不点对我的期望。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先秦时代产生于北方的诗歌总集《诗经》和继诗之后的以屈原为代表的独具南方地域特色的新诗体合集《楚辞》各以其深邃的思想意蕴、鲜明的风格特色、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典范、两面旗帜。
中国文学史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习惯上,就将两者合称为“诗”、“骚”传统,亦称为“风”、“骚”传统,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也用为诗歌的总代称。我国古代具有进步倾向的诗人几乎个个都接受了“风”、“骚”两方面的影响,所以,他们往往既有浪漫主义之作,又有现实主义之作,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
1、作者、时代背景及思想内容
《采薇》是《诗经》战争诗中的代表作,《小雅·采薇》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赋之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采薇》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我们可以其为主线,了解《诗经》中的战争诗歌,并对文学史上的兵祸战乱诗词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而据《史记》记载,《离骚》当作于怀王末年时,屈原遭谗被疏之后,流放之前。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2、语言形式
(1)句式上
《采薇》明显具有《诗经》绝大部分诗歌的基本特色。通篇192字,共分成六章,每章八句,皆采用四言名式,排列整齐,长短一致。节奏鲜明,为每句二拍,间有押韵,读来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此外,《诗经》的四言句虽偏于短促,但它在修辞上却常常加以变换,如采用设问句、问答句、排比句、感叹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等,这一点在《采薇》中运用得较好,例如两个连用的设问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感叹句“岂不日戒?严狁孔棘!”和“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使短促的四言句,不再感到单调局促,并无形中扩大了它的容量。
而《离骚》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结构形式上,《离骚》是我国古代文人创作的最长的抒情诗,诗人反复抒写他个人的感情,93章,372句,2400多字。这就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迭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
(2)词汇上
《采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词汇丰富,同是形容薇菜的成长变化,就接连换用“作”、“柔”、“刚”三个字;说明时令的变化,用了“莫”(通暮)、“阳”;形容心情的变化,用了“忧止”、“烈烈”、“孔疚”;形容驾车的四匹大公马的威武整齐,用了“骙骙”、“翼翼”。
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采薇》使用重言叠字、双声叠韵,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千古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肯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而“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
《离骚》则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例如篇中使用了“謇謇”、“冉冉”、“岌岌”、“菲菲”、“申申”、“忽忽”、“曼曼”、“暧暧”、“总总”、“啾啾”、“翼翼”、“蜿蜿”、“邈邈”等双声、迭韵和重言字,使得音调格外的婉转而凄凉,表现出一种悲哀的情绪。吸收方言“兮”、“些”、“羌”、“只”等词语入诗,也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
(3)章法结构上
复沓的章法(重章叠句),是《诗经》篇章结构的显著特点。《诗经》皆入乐,复沓的章法正是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的最佳形式。这种形式的表现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比如“忧心烈烈”和“忧心孔疚”,同为表示长久战争戍守在外,饱尝思家之苦的心情;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