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小说(2)
忽然地觉得自己不会写小说了,因为最近读了一些小说。我这里说读了一些小说,其实很不确切。确切地说是我很认真地读了一些小说的序,以及一些小说,而另一些小说本身却由于自己内心的浮躁不安,和面对如此鸿篇巨著倍
忽然地觉得自己不会写小说了,因为最近读了一些小说。我这里说读了一些小说,其实很不确切。确切地说是我很认真地读了一些小说的序,以及一些小说,而另一些小说本身却由于自己内心的浮躁不安,和面对如此鸿篇巨著倍显忐忑不宁,而一直未能真正沉下心来细读。似乎是突然面对了如此精妙的著作一下子让我无所适从了,我对自己产生了犹疑,觉得自己根本不能领悟序中所说的著作中所秉的精妙之处,若以现在的我的水准读下去,必然导致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然,仅仅是读序,已足够让我忐忑畏惧了。此处的畏是敬畏的意思,对著作本身及对对作者本人,心怀敬畏。首先说说著作的结构。在此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为例。《追忆似水年华》序中提到该作品刚发表的时候,批评家们未能立即理解它的结构,不知道它在结构上与大教堂一样简单、稳重。而作者本人却是意识到这一点的。作者指出:这些作品唯一的优点在于它们全体,包括每一个细微的组成部分都十分结实;作者甚至说:“我曾经想过为我的书的每一部分别选用如下标题:大门、后殿彩画玻璃窗等等。”显然,作者在动笔之前是做过精妙的构思、结构的整合的。这不得不让我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欠缺不足,用无知来形容也毫不为过了。因为我所有的小说都只是跟着感觉走而已,从没想过结构上的布局安排,从没有过任何的精心策划。在安德烈·莫罗亚所作的序中,作者推崇备至地写道:确实如此,在完工的作品里有那么多精心安排的对称结构,那么多的细部在两翼相互呼应,那么多的石块在开工伊始就砌置整齐,准备承担日后的尖拱,以致读者不能不佩服普鲁斯特把这座巨大的建筑当作一个整体来设计的杰出才智。作者在文中就此举出了一些事例。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前阵子再看《红楼》时所看到的眉批: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闺,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其实《红楼》中的眉批与安德烈·莫罗亚对《追忆似水年华》的评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都旨在说明文章构思精妙严谨独特,无一处、无一笔闲言,看似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实质在文章间架结构中都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说实话,在读长篇巨著时,我几乎领略不到其结构上的精心布局,部分章节或段落我甚至搞不清楚它们存在的意义,看来是可有可无的文字只是随着思绪飘飞一气呵成而已,有时即使是在看了小说详尽的关于结构的介绍,而我也费尽心思细读后,也仍是对其精妙之处感觉混沌不清。再如读杜拉斯的《情人》,在我看来通篇乱七八糟毫无章法可言,可事实上《情人》可是获了大奖的。我知道你们一定要笑话我了,可我真的就是这个样子的,我对于《情人》的好处毫无头绪。
再说说著作在人物特性上的刻画。此处以村上春树的小说《天黑以后》为例。此著作我仍是才只读了译序。这篇译序的起名为“‘天黑以后’的善与恶”,仅从这个序名就可以知道著作本身在人物方面的精到细致入木三分的刻画。序中交待著作从五个方面刻画了文中代表恶的主人公白川的恶的特征:一、白川是个外表没有任何个性特征的普通家伙;二、衣着考究,整洁利落,文质彬彬,根本看不出是嫖妓之人,更看不像野蛮殴打对方剥光衣服拿走那一类型;三、是敬业显在技术上是头号高手的电脑技师;四、精神压力大,近乎怯懦的神经质;五、丝毫没有作恶意识和愧疚感。这些特征表明村上所描述的白川这个人物在善与恶的界线上是模糊不清的,而这模糊不清恰恰正是村上刻意塑造出的,村上所思考的问题是:这种模糊的恶也许正是现今社会中的恶的主要表现形态,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恐怖分子的恶,及杀人放火式的极恶,这种模糊不清的恶应该讲不仅仅发生在日本,而是在整个社会。正因为它的普遍性,因而才更加应该予以警惕。在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方面村上是经过了深刻长期的思考的,村上在写这部小说之前曾说过:“下回我想写既是象征性的又有细部现实感那样的恶,归根结底,恶这个东西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同卑鄙、怯懦、想像力匮乏等质素联系在一起的。”村上在这部小说之前对恶的思考以及在小说之中对恶的刻画让我惊叹不已,从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人物描绘方面的苍白模糊,我所描绘的人物似乎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没有鲜明的个性,无法给人以直观的感触,也似乎从未思考过要给一个人物予以其特有的、独一无二的鲜明个性,从未预先设计过,更未想过。人,在很多的界限之处都是模糊的,恶与善原本一念之间,恶与善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同身共体,互为孕育互为滋长的,没有完全独立意义上的善与恶,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着真正善与恶的部分。村上指出:“为此就必须深入真正黑暗的场所、深入自己身上真正恶的部分,否则产生不了那种共振。即使能够进入黑暗之中,而若在不深不浅的地方适可而止,也还是很难引起人们的共振的——我想我是在这个意义上认真构思恶的”。现在想来我就是村上所说的在不深不浅的地方适可而止了,因而我的小说也就从未真正成功过。
最后说说我从小说中所读到的吧。这里以北村的早期小说《玛卓的爱情》为例。《玛卓的爱情》这部小说早在若干年前我就读过两遍,近日又拾起重读,又读完两遍。一部小说能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读下去,足以说明我被它的什么感动或者说是震撼了,只是是什么呢?当这个问题出现时,我却又茫然无解。恰好一起读此部中篇的朋友写了篇读后感《孤独的亚当与夏娃》。读完此篇让我惭愧不已,同是一篇小说,不同人眼里读到的内涵竟有如天壤,这就不仅仅是让我惭愧,而是顿感颓丧了。举个例子吧:《孤独的亚当与夏娃》的作者提到了小说中提到的“泥蛇”,并由泥蛇想到了北村其人的宗教信仰,再想到上帝造人故事中的亚当与夏娃,以及伊甸园中代表邪恶的蛇。作者说北村在此处写蛇绝非偶然,而是刻意为之:“正是蛇引诱夏娃偷食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亚当和夏娃才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并从此懂得了人类的善恶和爱恨。小说某一局部的情景描写,与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惊人的相似,都是通过蛇来生发爱情,都是在极度空凉的地带进行。”说实话,在读《玛卓的爱情》中的这段文字时我只是看到了刘仁的爱情的勇气和力量,因为爱,而对于惧怕浑然不觉,根本没想过还有这样深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ongshanshui.com/html/zawen/xf4s3740mmg.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