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胶片之一
(一)一流的思想家,有渊博的学识,有理想,客观、公允、宽容、忍让,对真理的追求执着。如胡适,他始终如一地坚持多党执政,反对个人独裁,在大陆如此,在台湾亦如是,蒋介石在台时连任总统,而且进行欺骗性的无记
(一)一流的思想家,有渊博的学识,有理想,客观、公允、宽容、忍让,对真理的追求执着。如胡适,他始终如一地坚持多党执政,反对个人独裁,在大陆如此,在台湾亦如是,蒋介石在台时连任总统,而且进行欺骗性的无记名投票,胡适是极力反对的,还有雷震《自由中国》胡适是向蒋介石进谏了。他保持了知识分子的可贵的独立性;
二流的思想家,学识深厚,敢当担,肯学习,能接受正确观念,敢于修正自己的观念,不固执,不断地追求,对理想能坚持不懈。如陈独秀,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主义前,对林肯的bypeople还是接受的,他命名为“由民主义”,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他反对在一个贫弱的国家单独实现社会主义,主张让资本主义有个发展过程,晚年他对苏联进行了反思,反对斯大林的独裁统治,倡言党内民主,苏联的崩溃他早已预料到了;
三流的思想家,对社会思潮有清醒的认识,对于社会不公现象能勇于批判,有个人见解,但缺乏深度,如皮鞋匠只能修修补补,他没有做鞋子的技术,更不能设计出流行的皮鞋款式。如鲁迅,他能对当权者无情批判,但没有能力指出其批判的根源和改良的方法。鲁迅当时无情的批评了当时的当政者,可是他的论敌却有很多左翼分子,比如“四条汉子”,还有“杜荃”,毛泽东给了他史无前例的最高评价,郭沫若就说了:“鲁迅生前骂了我一辈子,但可惜他已经死了,再也得不到他那样深切的关心了;鲁迅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但可惜我已经有年纪了,不能恭维得尽致。”《告鞭尸者》郭氏不会再说鲁迅是“封建余孽”,是“法西斯蒂”,是“二重反革命”,但鲁迅的学生胡风却在劫难逃。
我窃思之,当今一流的思想家,可能离开;二流思想家也可能隐身;三流思想家处于Q我吧,发言也不太多。但政治家的坛上,还是叽叽喳喳,那是“阳春白雪”。
(二)
历史不存在假设。如果一定要假设,我想那是求证者的一种无奈,希望其结论中获取某种急需的信息,或以为前车之鉴,或以为后事之师。《假如鲁迅还活着》可能发轫于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他在书中写道:“如果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罗先生却直率地说出来。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沉思片刻,回答说:以我估计,(鲁迅)要么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罗稷南先生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都声。”当时黄宗英也在场,她在2002年7月份的《南方周末》上发表文章给予证实。毛罗的对话是发生在1957年,那时鲁迅先生的学生胡风已成新生政权的阶下囚了。
关于鲁迅的这个话题,其实在1949年就有人问过当时大陆文坛魁首郭沫若,他不假思索地说:“那就根据他的表现,安排适当的工作”。我想1957年的毛罗对话,郭不会不知的。因而,“文革”中在纪念鲁迅时,郭沫若却改了调门,极煽情地说:“鲁迅如果活到今天,他是多么高兴啊!他一定会站在文化大革命的前头行列,冲锋陷阵,同我们在一起,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踏出前人所没有走过的路……”郭这次误读了毛的心思。因为1975年,毛泽东当面批评江青时就讲了“鲁迅在的话,不会赞成把周扬这些人长期关起来”。后来,中央揭批“四人帮”的文件也引了这一条么,全国人民都知道。1980年中国正在走出“运动”阴影。国际友人罗伊生见到了茅盾同志,罗就关心的问题问了茅盾,其中就有关于“鲁迅如果要活着”的历史假设,茅盾是这样说的:“鲁迅是不会允许反革命、反党作品的”。那一年对于中国的左派人士来说可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死者长已矣,生者勿瞎猜。
(三)
抗日战争前夕,革命作家内部就如何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开了一场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两个口号”论争。据胡风出狱后的回忆,当时郭沫若正在日本,是周扬派任白弋赶到东京,向他转达组织的有关精神。郭立即表示拥护“国防文学”,愿意做“党的喇叭”,为“国防文学”呐喊。此前,郭氏提出过著名的“留声机”论,认为革命作家应该做革命的、阶级的“留声机”。相比而言喇叭比留声机更形象,更传神,更具服从性。
不过周扬在上世纪七十年末还停留在“留声机”的状态。当时他与美籍华人作家赵浩生谈话时说,他只是“毛主席的留声机”。他还说过“整风以后我写的文章很多都是主席看过的”。他的这个整风就是指“延安整风”。延安整风前周扬是在上海受到了组织批评来到延安的。到延安就受到了毛泽东的重用。他的延安期间,完成了从“国防文学”到“工农兵方向”的过渡,也就是把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化,其核心就是“结合”,与人民一致。在理论方面周扬比郭沫若稍胜一筹,其实周扬是将“留声机”、“喇叭”理论规范成了新体制下清规戒律的马前卒。所以毛泽东在丁玲企图打周扬小报告时,就当面批评了她,还说了你的组织能力就是比不上周扬的。
在“反右”时,周扬确实无愧于“留声机”的称号。1979年,周对当年是这样回忆的,“抓右派之前,主席给我一个名单,名单上的人都要一一戴上帽子,而且要我每天汇报‘战果’。我说,有的人鸣放期间不讲话,没有材料,怎么办?主席说,翻延安的老帐!我当时常常说‘在劫难逃’,许多人听不懂”。1964年为了落实毛泽东对文艺界的两个批示,周扬发挥“留声机”作用,积极布置开展“整风”。毛此时已锁定夏衍、田汉、阳汉笙,并进行了点名批判。毛对周扬打了一下预防针,试探性地说:“你和这些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下不了手吧?”组织原则,使周扬绝不会心慈手软。不过不久他也“泥牛入海无消息”了,也成了资产阶级阎王殿的“二阎王”了。
从“留声机”、“喇叭”到“喉舌”、“宣传导向”,我们的舆论与新闻自由在步履艰难地跋涉着。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ongshanshui.com/html/zawen/x7uu3i5mmgh.html
上一篇:桑兰给保姆2500太少了
下一篇:西瓜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