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事后得,无所不得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提出“先事后得”的主张。樊迟从游于舞雩(yú)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欤(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欤(与)?”是说,樊迟跟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提出“先事后得”的主张。樊迟从游于舞雩(yú)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欤(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欤(与)?”是说,樊迟跟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游玩,问老师说:“怎样提高品德、改正过失、辨别是非呢?”孔子说:“问得好啊!做事则争先,享受(索取)则在后,这不是提高了品德吗?检讨自己的错误,不指责别人的错误,这不是改正了过失吗?这不是提高了修养吗?何等朴素的人生真理,何等简单可行的修养方式,先事后得,重视人生的过程,做该做的事,不计较得失,很简单,很凑效,却并非容易做到,一旦做到,并且成为潜意识的行为,提高的就不仅仅是修养,而且还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命的质量,获得与众不同的快乐与痛苦的生命体验,获得恒久的人生动力,此所谓,先事后得,而无所不得。
大凡如今让人做什么事,人们关心的第一件事,莫过于“我能得到什么”,得到答案后掂量再三,方才作出决定,至于是当面掂量、私下掂量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先得后事”已经成为如今人们的主要言行方式及思想物化。不论这事你是做与不做,事无大小,总要分出个成败得失,总要斤斤计较,并因之喜怒哀乐,成功或有所得必得意忘形,失败或失去抑或得不到则感觉一败涂地,颓废无端,还常常在痛苦的心理体验中无法自拔。成人这样,孩子们也这样,比如学习,努力之后是要有效果的,要和成绩挂钩,和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或者物质奖励挂钩,不然就没有了劲头,提不起精神,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相关负面反应。
不比较不知道,一比较吓一跳,二者之间竟有如此大的反差,从而暴露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华固有文明日益失落,人生终极关怀渐渐缺失,社会渐趋“全盘西化”,“先得后事”渐趋成为一个曾经伟大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当如此之“残酷”不断恶性蔓延,成为理所当然的时候,事事试图有所得,事实便是一贫如洗,一无所得,一无所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必将因此作茧自缚,在唯利是图登峰造极之后,彻底走向没落,自我关闭在这个星球的生存之门。
孔子之“先事后得”既是君子修养之道,又是君子的行为准则。孔子何以只讲怎么做,却不说为什么这么做?孔子曰:“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无与言说,不可言说,无可言说,可不言说,不说言说可也,思想者为之痛苦,智者为之烦恼,圣人忧国忧民惟不忧已之温饱!若论其因,因者,乃极高之觉解,博大之胸怀,胸装万千,自然化无私为无形,改小我而大道行,变“得”而为“事”,为天地宇宙众生做事,做事身边做起,从该做的事做起,做事而享润泽万物之喜悦,全得度人度己之福祉,因而无成功之忘形,无失败之沮丧,无忽冷忽热之起落,无迷惘、困惑之彷徨,可曰先事后“得”,也可曰事事无“得”,更可曰大得(德),甚至无所不得。
其次,不讲为什么这么做,因了儒家重现实,讲秩序,规其言,矩其形,修在前,悟在后。豁然开朗间顿悟天地,登高望远以提高觉解,看他人所未看、所不能看,明他人所未明、所难以明,觉他人所未悟,“天人合一”实现人生之大境界,乃致终极佳境,其妙妙不可言。
再次,能够“先事后得”的人,无成败之虞,做就是得,多做就多得,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就有大得(德),因而人生的沧桑之变,甚至人为的打击迫害不过是大自然美丽的风雨雷电,抑或过眼烟云,是难以撼动其做“事”之心的,这便是恒久的人生动力所在。
如今能够“先事后得”的人,不是没有,而是很多,多隐于市井,与常人无别,因此常常为人们所不了解、不理解;这样的人,不是很傻,而是极“精”,常常与别人有着相同的人生遭际,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其乐无穷,其乐别于常人之乐。
至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之修慝之法,不做“一朝之忿”之辨惑之法,其言同理。“先事后得”者,“崇德、修慝(tè)、辨惑。”,人生天地间,快乐很容易,只要你不失文明、文化之终极关照,只要你能获得“根”之终极归宿。
孔子之“先事后得”之“事”者,乃“仁者爱人”之事,乃古代儒生世代尊崇的“大济苍生”之事,且不讲“因”,正如佛之“善良”同样不讲因。“如果‘善’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余秋雨《关于善良》),佛的真正要义是善良,护生,利他。“如果一切以我为中心,必然漠视众生,斤斤计较,仇仇相报,这便是种种苦厄的根源,因此佛教主张从‘我执’中解脱出来,走向喜乐圆融的境界。”(同上)“佛教显现出一种惊人的恢宏,不为小缘只为大缘,不为自我只为整体,善良得盖天涵地,慈悲得莽莽苍苍,被佛学大师准确地名之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此种境界,实在让人感动。”(同上)。因为无因,因为无果,只是做,无所得,才称之为真正的“善”,“不为自我只为整体”从而达到“喜乐圆融”之境,才称之为“悲悯”,才无所得,无所不得。
就现实而言,也许学雷锋做好事,没有几个人是陌生的。孰不知大多数人的学雷锋做好事的动机是为了得到名、利或地位?只不过是披着“善良”外衣的“先得后事”,如果是这样,那如此好事非好事,甚至是坏事,是做恶,做孽。
而如今的知识阶层都是在“西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喜欢援引西方的东西,那我们就看看美国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在其生命最后十四个星期与其学生,当今的记者、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讲了些什么。此时的莫里教授卸除了世俗强加给的所有负担,站在生死的界碑前,由衷地说道: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相爱,或者死亡。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教授还对自己的学生无微不至地关怀道:“米奇,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孔子之“先事后得”,佛之大缘“善良”,莫里教授之“相爱,或者死亡”古今中外,各个地域,各种文明,不约而同,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ongshanshui.com/html/zawen/x63d5sdg22m.html
上一篇:新课程学习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人格的重量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