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云同志关于文学创作若干问题的意见

王孟云同志关于文学创作若干问题的意见

锦衣纨裤散文2025-04-24 04:58:00
散文是最好写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大家其实不必看“神不散”,那只是说给爱钻牛角尖的人听的。有人写一篇散文,说,“早上,我去厕所拉了一泡屎,稀里哗啦的,好大一泡屎!”然后他说他的文章“形散”,
散文是最好写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大家其实不必看“神不散”,那只是说给爱钻牛角尖的人听的。有人写一篇散文,说,“早上,我去厕所拉了一泡屎,稀里哗啦的,好大一泡屎!”然后他说他的文章“形散”,是一篇佳作,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告诉他,散文是要求“神不散”的。
什么叫形散,什么叫神不散?所谓形散,就是你可以把几乎所有能够涉及到的素材全部用上去(当然,为求质量佳,你应该有所删减);而神不散,就是你所用到的素材,必须与你文章的主要内容相关,不能跑题。
我以前养过一条狗,后来狗死了,我很神伤,以当时的心情,我就知道我会写一篇纪念它的文章,但是又不能马上写出来。于是我把所有我所能回想起的关于它的点点滴滴全部记录在案,等到哪一天有心情了,再写。后来,时间拖呀拖呀,拖了一年后,终于完稿。质量虽然不是很高,但这个过程,是能够反映出形散与神不散的逻辑关系的。点点滴滴是形散,纪念小狗,是神不散。
散文也讲究意境,讲究韵味,讲究文字美,这一点跟诗歌相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千古绝唱,为什么?光是因为文章体现了他当时的一种孤寂的心情?不是的,关键是文字优美,有意境,有韵味。
散文和诗歌写作,都离不开具体形象的选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明月来相照”,“独”“幽”表现的是意境,“篁”“弹琴”“明月”是具体的形象。任何情感的表达,都要从具体的形象里出发。在选择形象的时候,要注意选择美好的事物,“香草美人”,不要跟我的开头和结尾一样,选择用“狗屎”,不雅的。有的时候,对于形象选择是否合适典雅,是颇能见一个人的功底的。
说到香草美人,略提一下象征。这个很重要。“香草美人”是屈原在其作品中喜欢选用的具体形象,是用来象征一些类似于忠诚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思想品德不好写,纯粹写某一个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些说教了,落脚到具体的形象上以后,就容易为人所接受。象征,就是用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事物。
有的同志写散文,不在乎形,很在乎“神”。他所理解的“神”,就是中心思想。写游记必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爱国主义激情,写人必写此人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等等。我告诉你,一是你对“神”字理解有误,二是你的文章太假。固然表现一些崇高的理想然后交杂志社混点稿费没有问题,但是你崇高的理想是来源于课本,来源于社会环境,而不是来自于你真实的心境。真实的文章不一定好,但是好的文章一定是真实的。冰心是很有才气的,但她为什么比不上苏青比不上张爱玲?因为她言必称“爱”,空洞得深不见底,不真。为什么郭沫若都享有那么高的政治地位了,却只能依靠“炒作”才能出名?因为他的文章言必称“**好”,当了宣传官了,哪里有优秀的文艺作品?周家二兄弟,尽管一个是斗士,一个后来沦为国民党的什么什么了,但他们的文章都真真儿的,是好文章。顺便说一下,我以为,文学与政治的联系不是绝对的。《飘》的作者就站错了队伍,她是同情奴隶主,反对工业化进程的,但这并不妨碍其作品的伟大。
前阵子,《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火火的风靡了一回。我买了看了一下,里面涉及大量的涉黄场景。作者对性爱的满不在乎的态度,让我一度迷惑。现在我懂了,“没有不健康的思想,只有不健康的读者”,这句话说得绝对了一点,但是,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诠释该书红火的原因的。为什么红火?一个字,真!
所以,建议大家写文章的时候,写真实心情。你很落寞,你就写你落寞,你很骄傲,你就写你很骄傲。写出来了,自己看一看,如果思想健康,你交给读者看,思想不健康,自己藏在箱子底儿就成。哪来那么多废话大话呀?知道为什么90后那么叛逆吗?因为他们受不了虚伪!
相比而言,小说其实是比较难写的。小说中的“神”要比散文明确得多。因此在动笔之前要确定好这个“神”,即主题,确定以后,你通篇就需要围绕它写。如果确定错了,你要么写不出来,要么写起来会很痛苦。写不出来大家好理解,那为什么说写起来很痛苦呢?据说很多大家事前拟定一个提纲,后来写呀写的,事情的发展方向就失去了控制,超出了作家的想象,当然是很痛苦的事。
但是,对于“神”的确定,我依然认为不要太过于旗帜鲜明的好。我认为,模糊比清晰好,空洞比具体好。中国古代五大奇书,《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庭的没落,要提炼主题?众说纷纭,但不管何种说法,在头脑中始终是不清晰的。这也许与它只留下80回有关。那《水浒》,讲的就是一帮土匪由发迹到没落的事,我以为它不是以主题打动人心,而是那种悲壮的情感。有人说“忠义”是主题。也许。但是这个主题,我认为,只是给非要寻找主题的人的一种慰藉,而已,即便是,你觉得“忠义”是具体还是空洞?再如《西游记》,你说是什么主题?写老百姓反抗意识的,就这个。
说完主题,长篇小说中,还有个十分重要的元素,素材。“来源于生活”,什么来源于生活?就是素材。你不能闭门造车,你呆在家里,想,你要写一部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应该具备哪些性格。你不懂生活,你懂得人类应该包含哪些样性格?你再有创造力与想象力,你能凭空编造一些情节出来?有人说,《西游记》都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那我建议你去看看,《西游记》中有哪些是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小说创作者们要仔细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有人说,你说的太空洞了,大家都这样说,我们也都理论上知道。呵,同志,你知道的是理论上的“来源于生活”,而未能从实践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才能来源于生活。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我当时就针对小说创作加了一句,“环境决定性格”。当然,从绝对科学的角度来讲,这句话不对,因为性格也与遗传有关。不过在小说创作中,我们可以把遗传也归入到环境因素中。什么叫环境决定性格?在小说中,一个人物应该具备什么性格,情节应该怎么发展,不是由你拍脑袋就可以决定的,而是需要你在现实中观察,他处于什么环境,应该具备什么性格?而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那么在何种情况下他会作何种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会作出什么抉择,基本上也就定型了。这就是我自以为的艺术类小说中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只要有了开头,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