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昆之宗魏良辅

立昆之宗魏良辅

解衣包火散文2025-05-23 18:39:30
魏良辅(1501—?),别号尚泉(又作上泉),江西豫章(今南昌)人,明代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有着较高的文学词曲修养,不但嗓音优美,而且娴通音律,酷爱唱曲艺术。他在熟谙南北曲的基础上,于嘉靖年间(1
魏良辅(1501—?),别号尚泉(又作上泉),江西豫章(今南昌)人,明代杰出的戏曲音乐家。
魏良辅有着较高的文学词曲修养,不但嗓音优美,而且娴通音律,酷爱唱曲艺术。他在熟谙南北曲的基础上,于嘉靖年间(1522—1566)来到经济发达、市镇繁华、歌舞场众多、南戏演出频繁的江苏太仓南码头(今南郊镇),长期苦心钻研流传于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唱腔。他不满足于南戏原有的声腔,联合了苏州洞箫名手张梅谷、昆山著名笛师谢林泉,在南曲专家过云适、北曲戏剧家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老昆(山)腔的传统戏曲唱法进行加工整理,把南北曲融为一体,一改以往那种腔调平直又欠意趣韵味的呆板唱腔,创造了一种格调新颖、委婉舒畅的崭新唱腔。这种唱腔要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细腻得宛如苏州巧匠用木贼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故时人称之为“水磨腔”,又称“昆剧”、“昆曲”。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原来单调的弦索、彭板伴奏中,加入了笛、箫、笙和琵琶等乐器,丰富了音色,使昆曲音乐更加瑰丽多彩,更富感染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自此,昆曲迅速流传开来,并被士大夫带入京城,成为宫中大戏,不但赢得了“官腔”之美称,还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盛势,成为压倒其他戏曲声腔的剧种。从此,魏良辅名振曲坛,被誉为“立昆之宗”、“昆曲鼻祖”,艺坛尊之为“国工”、“圣曲”。魏良辅晚年,潜心将多年积累的心得札记整理成文,曰《南词引正》,又名《曲律》,逐条简要阐述了昆曲在字、腔、板、眼等各方面的练唱技术以及南北曲唱法的区别,是论述昆曲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古老的昆曲有着中国戏曲“活化石”之誉,它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中华戏曲遗产,创造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对京剧、川剧、湘剧、晋剧、赣剧、桂剧、闽剧、越剧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戏曲之母”。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昆曲命名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对昆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贡献和价值的高度认同。
2004年6月28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为纪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昆曲之鼻祖魏良辅,江苏太仓双凤少年邮局特于大会开幕日启用了一枚与“流动2”邮政日戳相连的纪念邮戳,纪念文字为“立昆之宗魏良辅”,图案为以画家马伯乐绘制的《魏良辅开创水磨腔》为蓝本创作而成的魏良辅唱曲半身像,旁边是正在吹笛伴奏的北曲戏剧家张野塘,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演唱昆曲的动人场面。图案左上方为外圆内方相接的世界遗产标志,表示昆曲已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式录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