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一个生前历尽艰辛坎坷,死后留下不朽华章的人;一个生前备受冷漠、轻视,死后备受推崇的人;一个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光耀千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注定是伟大而悲剧的人物。杜甫的伟大,不但在于他死后其作品
一个生前历尽艰辛坎坷,死后留下不朽华章的人;一个生前备受冷漠、轻视,死后备受推崇的人;一个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光耀千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注定是伟大而悲剧的人物。杜甫的伟大,不但在于他死后其作品对历代诗坛的巨大影响,人格对民族精神的深深浸染,更在于他生前用饱蘸血泪的秃笔在叙述自己苦难悲哀的同时始终为最底层人民的苦难悲哀而呐喊呼号的崇高责任感和不泯良心;而杜甫的悲哀,不仅在于他生前身怀绝世才华,却饱受亘古以来所有人都弗堪忍受的无尽折磨、困厄、坎壈,还在于他死后享有赫赫声名之际依然没有被真正理解的那份落寞、辛酸和凄凉。他那消瘦的身影,憔悴的面容,紧锁的眉头以及干裂的唇舌唱出的嘶哑的歌声,构成了中国历史上一道永远闪耀着坚毅、执著、博爱光芒的最为亮丽的风景线。他的一切的一切,无可厚非地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最隆重的骄傲,而这份骄傲却又蕴含着十三亿人难以面对的沉重。“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惟其歌苦,才成就了他的伟大;惟其不见知音,才更显出他的悲哀。“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种种磨难,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像墨汁一样浓黑的悲哀,来记录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备受后人赏爱,可是又有谁知道,那每一个字都是他眼中的泪,都是他心里的血,都是他无可奈何的惨叫。”这是大型电视节目《唐之韵》讲到杜甫时的一段经典解说词,它很好地概括了“诗圣”杜甫那伟大而悲哀的一生。关于杜甫一生的悲惨遭遇,我们实在不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及诗人的近一千五百首诗篇来作详尽彻底地阐述,只需看看他的《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就可以了解诗人生前穷途末路的处境。我们甚至只需要稍微看一下其中的第二首,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杜甫是如何在绝望中挣扎的情景。其诗如下: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
冬季的同谷县朔风凛冽,到处都是冰封雪飘的情景。茫茫大地上坐落着几户极其简陋的山野人家,其中一户住着杜甫全家。破旧的茅屋完全不能抵挡冷风的侵袭,“全家都在风声里”(黄景仁语),床上没有暖和的被褥,身上没有厚实的棉衣,到处摸上去都冰凉刺骨,更要命的是一家人已经断炊好几天,饿得一丝力气也没有了。无奈之下,我们的诗人只好扛着白木柄的长镵到山谷中去挖一种叫“黄独”的野菜给全家人充饥。就这样,大雪覆盖的深谷里,老弱的杜甫穿着不知打了多少补丁、短窄得连胳膊、小腿都遮掩不住的衣服,拼命地挖着野菜。饥寒交迫的羸躯强烈地渴求哪怕只是一点微小的收获,然而残酷的打击不断地袭来:诗人辛苦劳作了半天,唯一的收获却只是无尽的失望和沮丧!没有办法,杜甫只有重新扛起这被他视为良友一般的长镵,踽踽返回。可是家里妻子和儿女们面壁呻吟的场景,谁又忍心得见呢?是的,他们饿得一丝力气也没有了,但这本能的呻吟总是不绝于耳,显得格外“嘹亮”、“雄浑”。那呼啸的寒风声不但不能把它压下去,反而挟卷着它传到很远很远。诗人杜甫不禁饱含热泪,放声而歌。这凄苦悲壮的歌声是对自身命运的深深哀悯,是对不公平社会的强烈控诉!这歌声盖过了山野的风声,盖过了家人的呻吟,飘散到四面八方,闾里为之惆怅,天地为之动容,飘散到一千二多百年后的今天,成千上万的读者为之摧心肝,断愁肠!在那个严寒的冬天,浑身冰冷的杜甫,心是热的,血是热的,眼泪是热的,歌声也是热的。这种热催生出了他的不朽诗篇,感染着读者,感染着世人,感染着宇宙间一切的一切!有人说,冥冥中有一位命运的主宰,要着意成全杜甫,才让他受尽这种种的磨难。倘若真是如此,那么这位主宰也算残忍到了极致。
在苦难面前,孟郊一味自怜自悼,凄凄切切;杜甫则推己及人,“使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去为别人遮风蔽雨。”(《唐之韵》解说词)杜甫自身的窘境尚且没有超脱,却总想着比他更凄惨、更痛苦的人们,用无比深情的笔触书写他们的悲哀,为他们声酸词苦地歌唱。杜甫的伟大就在这里。不要说那些有名的《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便是其他如《又呈吴郎》、《驱竖子摘苍耳》这些并不为世人十分知晓、传诵的诗篇何尝不是如此?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吴郎》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从瀼西迁居东屯,将瀼西草堂让给吴姓亲戚居住。堂前有几棵大枣树,杜甫在时,西邻老妇时常来打枣子,杜甫并不加干涉。现在吴郎却在堂前插上篱笆,以防妇人打枣。杜甫听闻此事,便写下这首七律,以诗代简寄给了吴郎。他在诗中说道:我住草堂时,任凭西邻老妇过来打枣,因为她既没有儿女赡养,又不能独立谋生。她如果不是穷困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何至于会稀罕这几个枣子呢?她也知道,偷打别人家的枣子不是正大光明的行为,因而心中总会有些顾虑,甚至恐惧,我为了打消她这些顾虑、恐惧,反而主动亲近她,让她更加心安理得,不再担心害怕。现在,你搬到这个地方,老妇人见换了新主人就防着你,虽属多此一举,但你在院边插上稀疏的篱笆不让她打枣,实在太过于较真了。现在的老百姓,谁不是因为赋税的征求而穷得连骨头都被榨干了。我一想到目前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局势状况,就不禁泪流满面,沾湿了衣巾。一件多么微小的事情,一首多么朴实的诗歌,却折射出一颗无私的灵魂,一种高尚的人格!整首诗没有任何的矫情,没有任何的修饰,没有任何的技巧,纯是一腔话,一段情,不是惊涛骇浪似的震撼,却有一股感动的细流源源不断地注入读者的心田,并催生出闪闪的泪光。
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犹剧。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日夕。
蓬莠犹不焦,野蔬暗泉石。卷耳况疗凤,童儿且时摘。
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
登床半生熟,下筋还小益。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豪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寄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ongshanshui.com/html/zawen/x64i467tyn2.html
上一篇:[公告]红袖八周年征文活动
下一篇:你哪里配姓赵
相关文章
